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无:无声无形,超言绝名,即《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天地》“泰初有无”之“无”。《墨子·经下》:“无不必待有,说在所谓。”《墨子·经说下》“无若无焉,则有之而后无;无无焉,则无之而无。”
3、有:即《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之“有”。
4、朴:该字目前有“质”(李零)、“全”(李学勤)、“朴”(廖名春、李锐[15]、庞朴)、“素”(曹峰、李锐)、“初”(曹峰)[16]五种讲法。
按,从上下文来看,似以释“朴”为优。“朴”是古文献描述、指称“道”的习用词汇,而“质”、“全”用以描述“道”的情况颇为罕见。《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第三十二章:“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第三十七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文子·道原》:“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有形者遂事也,无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者朴也。”《文子·自然》:“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其中的“朴”即指称或描述“道”。5、静:该字原作“寈”,李零先生读为“静”,李学勤先生读为“清”。廖名春先生认为:“文献中‘静虚’、‘清虚’并多见,但下文受‘大’修饰,读‘太静’不如读‘太清’。”
按,考虑到《恒先》紧承此句之“自厌,不自忍,或作”及下文之“浊气生地,清气生天”,该字似以释“静”为优,因为“静”与“作”呼应,而“清”与“浊”正对。文献中以“静”与“虚”对举之例比比皆是,如《》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管子·心术上》“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者不屈,静者不变,不变则不过,故曰不伐”,帛书《道原》“上虚下静,而道得其正”,《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等等。其实,《恒先》下文即有“出生虚静”。
; 6、大:庞朴先生似径读“大”,廖名春先生读为“太”,李学勤先生则读为“大全、太清、太虚”。
按,大:读为太,极也,至也。“太”在古文中通作“大”,如《周易·系辞上》“易有大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庄子·天道》“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运》“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庄子·山木》“大公任往吊之”,《庄子·田子方》“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庄子·知北游》“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其中之“大”,陆德明《经典释文》皆注曰:“音泰。”《老子》第十七章:“大上下知有之。”《庄子·列御寇》:“及其牵而入于大庙。”其中之“大”,《经典释文》皆注曰:“音太。”
7、大朴:读为太朴,至朴,浑朴之极,相当于《易纬·乾凿度》和《列子·天瑞》之“太素”。《文子·自然》:“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大者无度量。”
8、大静:读为太静,至静,静寂之极,相当于《周易·系辞上》之“寂然不动”。《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9、大虚:读为太虚,至虚,虚无之极。郭店楚简《老子》:“至虚,恒也。”《庄子·知北游》:“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大虚。”帛书《道原》:“恒先之初,迵同大虚,……”
董珊博士认为:“《恒先》的作者意识到以来描述‘道’所受到的局限,所以,在列举了‘道’的三种属性‘朴’、‘静’、‘虚’之后,又着重加说明‘朴’为‘大朴’、‘静’为‘大静’、‘虚’为‘大虚’,以同一般所谓的‘朴’、‘静’、‘虚’区分开来。”说是。
【句意】“恒”(道)起初是“无”,(但这个“无”不是啥也没有),它以“朴、静、虚”的形式“有”(存在)着,而这里的“朴、静、虚”不是一般的“朴、静、虚”,而是最高程度的、达到极致的、无与伦比的“朴、静、虚”。郭齐勇先生指出:“《恒先》首句偏重于讲道的原始性、绝对性、无限性、先在性、超越性、终极性,是最高的抽象,偏重于讲道之体。”[17]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二、自厌,不自忍,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
1、自厌:自足,安然自足,泰然自若,完善美满,冥然自合。厌:原作猒,通作厌,饱也,足也,满足;通懕,安也,安然;合也,冥然自合。庞朴先生训为“安祥自足”。说是。《说文》:“猒,饱也。”《集韵·豔部》:“厌,足也。”《尚书·洛诰》:“万年厌于乃德。”陆德明《经典释文》:“马云:厌:饫也。”《广韵·御韵》:“饫,饱也,厌也。”《说文》:“懕,安也。”《尔雅·释训》:“懕懕,安也。”《集韵·盐韵》:“懕,《说文》:安也。或作厌。”《诗经·小雅·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毛《传》:“厌厌,安也。”《诗经·秦风·小戎》:“厌厌良人。”毛《传》:“厌厌,安静也。”《说文》:“厌,一曰合也。”《国语·周语下》:“克厌帝心。”韦昭《注》:“厌,合也。”
作为宇宙本原的“恒”、“道”是安然自足、泰然自若、完善美满、冥然自合的,文献一再强调这一点。如《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管子·心术上》:“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淮南子·原道》:“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