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 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下引李零先生说即出自此书,不再出注。
[2] 庞朴:《〈恒先〉试读》,“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3] 主要见于“简帛研究”网“上博三专栏”和“2000”网“清华大学简帛研究”专栏。
[4] 第一、二节为第一章,三至六节为第二章,七至九节为第三章,十节为第四章,十一至十八节为第五章。前三章为上篇,重点论述天道;后两章为下篇,主要论述人事。
[5] 《恒先》自题篇名。
[6] 董珊博士已指出这一点,见董珊:《楚简〈恒先〉初探》,“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7] “泰”与“太”古通(说见下文),“太”、“恒”皆可指道,故曰:“泰”与“恒”正相对应。《老子》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据《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强为之名曰大”之“大”当读为“太”,为“道”之别名。因为《老子》常以“一”指称“道”,如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等,而在《老子》中没有比“强为之名曰大”之“大”更适合读为“太”之例。张岱年先生早已指出:“大读为太,前人皆直读为大字,实非。《庄子·天下篇》述老聃关尹之学云:‘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昔人或以常无有三字分读,甚是,而太一二字亦应分读,谓太与一。一即‘道生一’之一,太即此文大字。如此文大字非太,何《天下篇》谓老子之学生以太一,而今《老子》中有一而无太?又《老子》下文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是非独道为大,何得以大为道之名乎?”见张岱年:《大纲》,中国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其中“学生”之“生”当作“主”。钟泰先生与张岱年先生的观点几同,见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85-786页。
[8] 丁四新先生指出:“在竹简《恒先》篇中,‘恒’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具有恒常不动、恒常不变之义,而‘恒先’只是‘恒’的端先。作者首先面对的是一个变有的物事世界,通过对此变有世界的反思而领悟到‘恒’的世界,显然‘恒’是‘道’(本体与作用)的根本特性,而‘恒先’或‘恒初’则极言恒常之极,从纯粹精一处而言道体自身(本体),也就是帛书所说的‘道原’一概念。”亦通。见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简帛研究”网2004年8月7日。
[9] 帛书《道原》的原整理者释“恒先”为“恒无”,李学勤先生改释为“恒先”。见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楚简〈恒先〉首章释义》,“孔子2000”网或“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10] 例如,丁四新先生即认为:“李学勤等先生将‘恒无’读作‘恒先’,也难以成立。在帛书中‘无’与‘先’,字形颇为相近。单纯从字形来看,释‘无’与‘先’都有可能。但是从义理上来看,将《道原》首句释读为‘恒先之初’,则产生出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恒先’一词的内涵问题,其次是‘恒’与‘先’两个词素的涵义问题,再次是‘恒先之初’中的‘先’与‘初’的关系问题。”见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简帛研究”网。
[11] 《尔雅·释诂》、《说文》:“恒,常也。”《玉篇·心部》:“恒,常也,久也。”《玉篇·巾部》:“常,恒也。”《周易·乾·文言》:“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恒”与“常”互文义同。《周易·坤·彖》:“先迷失道,后顺得常。”“道”与“常”互文义同。
[12] 参阅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卷九;《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0页。
[13] 林忠军:《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
[14] 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道家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5]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简释》(修订稿);李锐:《〈恒先〉浅释》。均见“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16] 见李锐:《〈恒先〉札记两则》,“孔子2000”网;《“气是自生”:《恒先》独特的宇宙论》,《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后两说只是猜想,姑置不论。
[17] 郭齐勇:《〈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18] 朱渊清:《“域”的形上学意义》,“孔子2000”网及“简帛研究”网。
[19] 丁四新:《有无之辩和气的思想——楚简〈亘先〉首章哲学释义》,《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20] 刘贻群:《试论《恒先》的“自生”》,“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21] 见陈丽桂:《上博简(三):〈亘先〉的义理与结构》,“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22] 黄人二、林志鹏:《上博藏简第三册恒先试探》,“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23] 曹峰:《从“自生”到“自为”——〈恒先〉哲学探析》,“孔子2000”网。
[24] 如《仪礼·乡射礼》:“宾升西阶上疑立。……主人阼阶东疑立。”
[25] 其中,“赵孟”当作“赵盾”。段玉裁的基本结论勿庸置疑,只是有些字词、句读尚有歧异。《仪礼·士昏礼》:“妇疑立于席西。”郑玄《注》:“疑,正立自定之貌。”或读为“疑,止。立,自定之貌。”《仪礼·乡饮酒礼》:“宾西阶上疑立。”郑玄《注》:“疑,读为‘疑然从于赵盾’之‘疑’。疑,正立自定之貌。”《春秋公羊传·宣公六年》:“仡然从乎赵盾而入。”何休《注》:“仡然,壮勇貌。”二者可以相通,贾公彦《仪礼注疏·乡饮酒礼》即以为“其义不殊,字义与何少异也。”然以何休《注》为优。此中多有歧异,皆从阮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本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从《四部精要》本。
[26] 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列子·天瑞》:“不生者疑独。”晋人张湛《注》:“不生之生,岂可实而验哉?疑其冥一而无始终也。”唐人卢重玄《解》:“神无方比,故称独也,曰‘独立而不改’也。疑者,不敢决言以明深妙者也。”恐皆非。[27] 王志平:《〈恒先〉管窥》,“简帛研究”网。
[28] 陈丽桂:《上博简(三):〈亘先〉的义理与结构》,“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29] 见前引廖名春先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