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按,李先生说颇有启发性,然“往者”在古书中虽亦常见,但较少作“过去”讲,古人在此语境下更常用“昔者”或“昔”,如在《》中,“往者”仅4见,《山木》“来者勿禁,往者勿止”,《徐无鬼》“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渔父》“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皆非“过去”之意。而“昔者”在《庄子》中则出现了21次,皆当“过去”讲,且皆在句首。其他多数古籍与《庄子》情况类似,如《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孟子》、《荀子》、《左传》、《国语》、《战国策》、《淮南子》等等。“昔”在句首作“过去”讲亦常见,如帛书《经·成法》:“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刑。”据此,“者”应属下读,疑其后脱一合文号,或其前因形似而误夺“昔”字,或因形似而误将“昔”抄为“者”,似以前者可能性更大。“昔者”在句首作“过去”讲为古文献所习见,如上博楚简即有《昔者君老》一篇。
2、作行:作为,行动。《诗经·大雅·常武》:“王舒保作。”郑玄《笺》:“作,行也。”《墨子·经上》:“作,为也。”《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周易·系辞上》:“推而行之谓之通。”孔颖达《疏》:“因推此以可变而施行之,谓之通也。”“作”与“行”义同,可组成复音词。廖名春先生说:“文献常作‘行作’。”《周礼·秋官·野庐氏》:“以几禁行作不时者、不物者。”《商君书·垦令》:“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休居不听。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管子·小匡》:“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少相居,长相游,祭祀相福,死丧相恤,祸福相忧,居处相乐,行作相和,哭泣相哀。”《鹖冠子·王鈇》:“祭祀同福,死生同爱,祸灾同忧,居处同乐,行作同和,吊贺同杂,哭泣同哀。”此处作“作行”,不作“行作”,当有与“静”、“同”、“明”、“生”押韵之故。
3、出生:在此与上下文义不合,“出”疑为“止”之误,两字在楚系文字中酷似,形似而误。止:静止。止生:静止不生,即上文之“大静”。《庄子·大宗师》:“生生者不生。”
4、为一:廖名春先生训为:“处于混沌。”陈静先生训为:“尚未分化的整全。”[21]皆可从。
5、寂:寂静。黄人二、林志鹏先生说:“‘寂’,整理者所读,殆以为是马王堆帛书《经法》‘虚无刑(形),其叔(从衣,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之‘叔(从衣)’,然依字形看,从水、哉声(下部歧出一人形),寔与‘尗(叔)’形不似,疑或可读‘哉’,《尔雅·释诂》云‘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则‘为一若哉’意即‘为一若始’,或者读‘俶’训‘始’,形容‘或’欲开始运动前,孤独单一之状态,如初始之无物素朴一般。”[22]
6、梦梦:读为冥冥,冥然无形。《尔雅·释训》:“梦梦、訰訰,乱也。”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郭璞《注》:“皆闇乱。”邢昺《疏》引孙炎曰:“梦梦,昏昏之乱也。”《尔雅·释训》:“儚儚、洄洄,惛也。”郭璞《注》:“皆迷惛。”《诗·大雅·抑》:“视尔梦梦。”《小雅·正月》:“视天梦梦。”黄人二、林志鹏先生说:“‘梦梦’,联绵辞也,亦见《楚帛书》‘梦梦墨墨’、马王堆帛书《道原》‘湿湿梦梦,未有明晦’,又可为‘萌萌’、‘蒙蒙’、‘瞢瞢’、‘冥冥’,皆以音近假。”董珊博士说:“‘寂寂’是形容不动的状态,‘梦梦’是说昏乱的样子。二者都是描述‘道’在运行之前的混沌状态。”皆可从。《》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庄子·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帛书《经法·道法》:“其寂冥冥。”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梦梦墨墨,亡章弼弼。”《文子·道原》:“窈窈冥冥。”7、或:犹有也。王引之《经传释词》:“或,犹有也。……古‘有’字通作‘或’。……《易·益·上九》曰:‘莫益之,或击之。’‘或’与‘莫’相对为文,‘莫’者,无也;‘或’者,有也。……‘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系辞传》)‘或’亦‘有’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礼器》)‘有’亦‘或’也。是‘或’、‘有’二字,随举一言而其义皆通也。”
【句意】起初未有天地,未有作行,静止不生,虚静空灵,浑然一体,似乎寂然不动,冥然无形,清静混同,而未有光明,未有生成。《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帛书《经法·道法》:“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帛书《道原》:“恒先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文子·道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折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四、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
1、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庄子·在宥》:“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董珊博士认为:“‘是’当读为‘寔’,训为‘实’,在句中做表示强调语气的副词,而非判断动词‘是’。”亦通。
曹峰先生说:“‘恒莫生气’可以这样理解,由‘气’形成的万物并非‘恒’故意地、有目的地、有意识地生成出来的。‘自生’必须与‘自化’、‘自然’等概念结合起来研究,《恒先》上篇论述宇宙生成论中的‘自生’,目的是为了导出下篇‘自为’之的合理性。”[23]可从
2、恒、气之生:作为宇宙本原的恒、气的存在状态和生成万物的过程。
有学者将“恒气”连读,作为一个词。鉴于其紧接“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又紧承“不独有与”,似以读“恒、气”、作为两个词为宜。
3、不:借为丕,作语气助词或训为大皆通。《诗经·周颂·清庙》:“不显不承。”《孟子·滕文公下》作“丕显”、“丕承”。王引之《经传释词》:“《传》云:‘显于天矣,见承于人矣。’则‘不’为发声可知。”《孟子·滕文公》引《书》:“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王引之《经传释词》:“‘丕’则发声也,字通作‘不’。”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不假借为丕。”《尔雅·释诂》、《说文》:“丕,大也。”《尚书·大禹谟》:“嘉乃丕绩。”孔《传》:“丕,大也。”郝懿行《义疏》引戴震《毛郑诗考正》:“凡《诗》中‘不显’、‘不承’、‘不时’、‘不宁’、‘不康’,皆当读为‘丕’。《诗》之‘不显不承’即《书》之‘丕显丕承’也。”《尔雅·释虫》:“不蜩,王蚥。”郝懿行《义疏》引翟灏《尔雅补郭》:“《诗》、《书》及古金石文‘不’多通‘丕’。丕,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