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小说的热点与走势的个案分析之二:私人化(4)
2014-09-09 01:23
导读:(一)、代言式写作与普遍的知识分子 在现当代的文学史上,群体化、公共化的写作一直是占支配地位的写作方式,它是一种代言式的写作,其特点几乎
(一)、代言式写作与普遍的知识分子
在现当代的文学史上,群体化、公共化的写作一直是占支配地位的写作方式,它是一种代言式的写作,其特点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与私人化写作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一、在上,代言式写作表现宏伟的主题、重大题材、高大人物,表现社会群
(1)参见陈染为《私人生活》写的后记《另一扇开启的门》,《私人生活》,作家出版社1995年。
体意识、阶级意识或党派的意识,以及时代精神、民族文化等等(即代群体、社会、阶级党派、时代、民族等非私人或超私人的主体立言),即使是讲述个人的故事,也要融入国家民族的宏大故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把人物化约为阶级、民族、时代或党派的一员,从中为"私人生活"分享到一些合法性。
其二、在叙述的方式上,集中表现为一种革命化、化的宏伟叙述,以一个群体性的"终极目的"、"终极理想"统帅叙述的展开,从而使叙述变成通向这一目的的、高度受控的有机过程,以体现历史的"必然性"。这一过程与"必然性"往往具体地体现为一个正面主人公(超级主体、人民化的"大我")的成长历程或从小我改造为大我的精神提升过程。
其三、在作者的角色上,集中表现为大写的"人",一个"普遍主体","普遍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国家、民族、阶级或大众的名义写作,以人民的代言人的身份写作,或以"人类良心"、"普遍价值"的代表自居。
其四、在写作的动机上,代言式写作旨在启蒙大众,改造社会、振兴民族或造福人类,其具体内容视其作代之对象(如或阶级、或党派、或民族、或人类)而定。
以上出现的诸如"国家"、"人民"、"民族"、"阶级"、"社会"等等都是不同程度的群体概念,它与私人化的存在或经验是极为不同的。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代言人"、"启蒙者"、"者"、"传道者",以及"普遍知识分子"与"普遍主体"这样一种角色,是群体化社会化写作的核心所在。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之作简要的历史回顾与阐释。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 西方思想家论"代言式"知识分子
在西方的历史上,"知识分子"一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知识分子,大致相当于脑力劳动者(the mental worker),指所有受过较高的教育,以知识的探究、传播、为职业的人,在这个名下,包括了家、教师、工程师、医生、文人等等;而狭义的知识分子则不仅仅限于专业的知识领域,还必须超越专业范围,关注全社会以致全人类的生存状况,建构人类的基本文化价值,宗教家般地思考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同时他们不是为知识的实用价值而是为真理本身而献身,超越了狭隘的小团体利益,是全人类的良心。所以余英时先生指出,知识分子具有一种"宗教承当的精神"(1)。余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的"自序"中更详细地考察了后一种知识分子的历史及特征,他指出:
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基本价值(如理
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的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这里所用的"知识分
子"一词在西方是有特殊含义的,并不是泛指一切有"知识"的人。这种特殊含义的知识分子首先也必须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的人。他可以是教师、新闻工作者、律
师。家、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或任何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如果他的全部兴趣始终限于职业范围之内,那么他仍然没有具备"知识分子"的充分条件。根
据西方学术界的一般理解,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国家、社会、以致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还又必
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2)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余英时:《略论中国知识分子的源流与演变》。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