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学毕业论文(3)
2014-09-12 01:01
导读:当然,文学观念的形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独立。历史语境仍然限定了文学观念的规模和地位。人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始终保持了对于文
当然,文学观念的形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独立。历史语境仍然限定了文学观念的规模和地位。人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始终保持了对于文学形式美感的强大抑制。辞达而已,美言不信――古代的文学理论几乎是周期性地反对文学的形式主义,反对"错彩镂金"的夸饰与靡丽。这不仅是文学理论家对于某种风格的好恶取舍;很大程度上,这源于人文知识赋予文学的位置。《论语》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学观念与其他人文知识的分野,也就是"诗缘情"与"诗言志"的分野,美感与"文以载道"传统的分野。这时,骚人墨客的吟诗填词仅仅是一种风雅的消遣,沉溺其中不啻于玩物丧志。意识形态对于文学和美感的抑制近才开始削弱。梁启超论证了"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并且概括了"熏"、"浸"、"刺"、"提"四个特征,胡适、陈独秀等五四新文化的主将利用文学倡导白话文,从而改造国民的思想――这一切或显或隐地表明,意识形态开始对于文学刮目相看,并且委以重任。于是,文学成为人文知识之中的先锋。
按照乔纳森·卡勒的观点,西方文化之中的literature晚近二百年来才具有"文学"的涵义。(8)但是,西方文化之中文学形式与美感的联系早已形成,并且使某些理论家深感不安。显而易见,文学的美感正是柏拉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的首要原因。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隐藏于文学之中不驯的能量又有可能破坏既有的意识形态体系。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许多作家倾心于落拓不羁的生活方式,从而表示对于正统文化秩序的背叛。布迪厄曾经描述了福楼拜与波德莱尔的作家生涯――描述了他们如何将落拓不羁的生活方式与文学形式、文学灵感视为同源,抗拒资本主义文化的包围;(9)丹尼尔·贝尔指出,资本主义文化是由与文化双重的冲动合力开拓的。然而,不久之后,二者之间开始互相提防,互相恐惧:"资产阶级社会一面把激进个人主义引入它的经济,不惜打碎其中所有传统社会联系,一面却害怕文化领域中现代主义的激烈实验型个人主义。"(10)这是文学与市场意识形态之间的分裂,贝尔称之为"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文学所重视的感性经验时常打破了既有意识形态提供的想象性图景,这是现实主义胜利的一种形式――感性经验从意识形态体系之中突围而出。如果说,高尚优雅的美学趣味曾经被视为中产阶级文化修养的标志,那么,阿多尔诺或者马尔库塞这种理论家则是将强烈的美学风格视为一种批判的工具――美学与日常社会的疏离使文学和艺术成为一个异常的"他者"。尽管如此,这并不能证明意识形态无法利用感性经验。相反,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一即是,不懈地规训感性。由于感性经验的短暂性、个别性、狭窄的视域和反思的匮乏,文学特别易于不知不觉地陷入某种预设的固定模式。可以从侦探小说或者武侠小说之中看到,这些预设的固定模式已经存有密集的意识形态信息。这时,文学形式与美感的联系将会成为意识形态特别有效的时刻。总之,文学与种种人文知识共处于同一个意识形态结构之中,如同双刃之剑。一方面,文学可能暴露意识形态的机制,启示读者进行质疑和反抗;另一方面,文学也可能生产一套生动的故事,引诱读者接受现存的社会等级制度,充当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这个意义上,"文学是意识形态的手段,同时文学又是使其崩溃的工具。"(11)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v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理论愈来愈倾向于把文学语言确定为文学观念的坐标。韦勒克就认为,回答文学是什么的"最简单是弄清文学中语言的特殊用法"――韦勒克力图分辨文学的、日常的和的三种语言。(12)雅各布森心目中,"文学性"存在于文学形式和语言结构之中。这种观点显然受惠于二十世纪人文学科的。如同人们看到的那样,语言学的飞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文学科之中甚至出现了一个"语言的转向"。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学派的领衔人物之中,许多人兼擅文学理论与语言学。文学语言开始在众多的文学理论学派之间出任主角,这预示了文学理论重心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