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学毕业论文(8)
2014-09-12 01:01
导读:"文学是意识形态的手段,同时文学又是使其崩溃的工具。"――这时,这个模棱两可的观点可以从话语分析之中得到更充分的阐释。话语分析发现了文学形
"文学是意识形态的手段,同时文学又是使其崩溃的工具。"――这时,这个模棱两可的观点可以从话语分析之中得到更充分的阐释。话语分析发现了文学形式的演变与社会历史的联系,并且在这个意义上重新解释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陌生化"令人意识到,文学形式内部存在一种逾越常规的巨大欲望。雷同即是文学的终结。主义文化崛起之后,一大批抒情诗不再是高雅的文学珍品,小说或者
戏剧形同天书――各种实验性作品制造了种种文化动乱。持续的冲击不断地动摇结构主义理论设想之中的"中心结构"。相对地说,文学突破常规的频率远远超出意识形态之中的其他门类。这必须追溯到文学对于感性经验的重视,追溯到感性经验对于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显然,这种独特的发现同时是形式的,独特的发现要求解除形式内部陈旧的意识形态密码。
这个意义上,"陌生化"的文学形式将为种种未名的经验开启新的空间。文学语言的实验打开了形式的传统禁锢,制造了种种崭新的可能。各种潜伏于主导符号体系之下的社会无意识首先在文学的区域得到了组织和命名。于是,文学时常成为意识形态之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文学可能代表意识形态对于种种未名的经验重新编码,文学也可能代表种种未名的经验挑战乃至修正意识形态。乔纳森·卡勒解释了文学的两面性:"语言既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宣言――是说话者据此而思考的范畴――又是对它质疑或推翻它的基地。"(29)这时,话语分析必须发现文学语言、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交汇地带,最终阐述它们之间的秘密结构和持久的互动。现今,这就是历史赋予文学理论的深刻使命。
注释:
(1) 参见韦勒克《文学、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27页;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9页。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3)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4) 有关甲骨文之中"文"字的涵义和《论语》之中"文"字衍生义的考证,王齐洲的《文学观念的符号学探源》论之甚详,《中国》,1999年1期。
(5) 参见常昌富《20世纪修辞学概述》,《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肯尼斯·博克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24页。
(7)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 辽宁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8)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9) 参见皮埃尔·布迪厄《的法则》,刘晖 译 中央编译出处社2001年版。
(10)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赵一凡 蒲隆 任晓晋 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4页。
(11)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12) 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0页。
(13) 安·杰弗森 戴维·罗比《西方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陈昭全 樊锦鑫 包华富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14) 参见托多罗夫《文学概念》,《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蒋子华 张萍 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15) 参见巴赫金《
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巴赫金全集》第二卷,李辉凡 张捷 张杰 华昶 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页。
(16)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24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7)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18) 参见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