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三世界的本文,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24](p235)
为了支撑这一观点,詹姆逊特意举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著名作家的作品为例,阐明这些不同文本是怎样与本民族的历史经历、政治意识乃至经济状态谐调一致,个人的奇特经历和命运怎样内在地展现出民族的心灵。詹姆逊总是力求在这些“民族寓言”中发现一种政治性共振。在他的眼里,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成为一名政治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就是政治斗士,必然倾注对于社会和民族命运的关怀,这是艺术家的文化使命。因而,鲁迅对当时中国“文化”和“文化特征”的批判不过是以较为复杂的方式来讨论“民族主义”的问题。[24](p243)“民族寓言”的寓意就在其政治性。借此,詹姆逊以第一世界读者与批评家的身份解读第三世界文本,从文本的民族寓言意义确定文本的价值,确立了一种新的解读视域,对于匡正第一世界审美典范的视域的迷误是有益的。
总体而言,詹姆逊的观点对于消解不公正的“白人中心主义”话语具有无可否认的积极意义。但是他所设定的“文化搏斗”式的对抗性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第三世界文化自身的历史变动。因此,与其说詹姆逊在这里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姿态,不如说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道德主义评判。我们从他那浸透着同情和理解的华丽修辞中,隐隐约约地感受到一种来自第一世界的优越感。因此,我们在反思自身的文化境遇时,虽然非常欢迎这种充满同情和友好的声音,但也要注意到这只是我们反思的一个参照。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二、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民族性诉求
由于批评语境的转换,中国的后殖民批评相对于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人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学术背景的后殖民批评,多少产生了一些变形。他们首先从詹姆逊那里接触到了后殖民批评,这其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亲切感,以及詹姆逊的理论视角对他们的制约。因此在理论渊源上,中国的后殖民批评就与西方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后殖民批评加深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权力关系不平等的体认,加之它的出场正值回归传统的民族主义的复兴,这使得中国学者自然从一个更切身的角度生发着对中国的文化定位、文化特质的思考,传达出对中国文艺、文化族性的强烈关注。甚至在中国的后殖民批评中,“后殖民理论是作为一种消解西方现代性话语,建立中国的‘民族性’的工具而出现的。”[3](p48)
1、“本土性”的焦虑与反思
如果说后殖民批评反映了西方一些移民学者对“我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归属意识的迷茫,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存在这种身份选择上的困惑,而是对自身文化身份臣属地位的愤懑。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蓦然回首间发现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视野内中国文化不过是一个边缘性的“他者”,表露出掩饰不住的无奈、焦虑和自卑。这种焦虑包括“被看”的尴尬,包括情绪化的对西方的拒绝,还包括了华夏文明优势失落后知识界不服气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态。原来积极学习西方的学者转而发现“这种全球性的学术话语(西方话语——作者)往往是以压抑和忽略其本土的文学理论传统和本民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经验为代价的。一种‘西方中心’的理论和批评话语随着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参与而深入了第三世界”。[25](p11)在这种焦虑心理的支配下,“本土性”的呼声响亮地出现于90年代初的中国学界,它“强调自身文化的价值,强调由本土立场出发去思考自身和世界的文化处境,在这种立场中获得新的创造和想象,活跃和充实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生存”。[25](p14)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