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式课堂教学的审视(3)
2013-07-03 01:06
导读:这种教育的起点不是人,不是人的生命,而是客观的知识或真理。学生成了教师存在的工具,是教师的对象化存在。教师、课堂、教材雄居教学的中心,而
这种教育的起点不是人,不是人的生命,而是客观的知识或真理。学生成了教师存在的工具,是教师的“对象化存在”。教师、课堂、教材雄居教学的中心,而学生被置于教学的边缘,成为边缘人。知识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课程(教材)即剧本(脚本),所有的剧情的结局都已经预先确定,教师是演员,其执行的教学任务是按剧情的发展进行重新演绎;学生则是忠实顺从的听众。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自我的存在与声音,而极少能设身处地地倾听学生视角中的独特世界——儿童世界的声音,学生被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且也否定了教师的个人话语,使其自身也沦为纯粹传授知识的工具,成为“传声筒”;师生共同成为知识的奴隶,原本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活在知识的约束和控制下,被压缩异化为单调而机械的知识操练。杜威曾对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作过描述:“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因为仅仅学习书本上的课文不过是另外一种‘静听’,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依附于另一个人的心理”,“静听的态度是被动的、吸收的,它还意味着已经有一些现成的材料,是地方教育官员、教育局和教师准备好了的,儿童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接受这些教材,接受越多越好。”[19]在学生这种“静听”的表象之下,往往掩盖着思维的贫乏、创造性的泯灭和才智的消磨。从严格意义上讲,“独白”与“静听”不属于课堂教学,但在现实中它却长期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种独白式教育从根本上否定了课堂教学的本真意义,把个体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机械记忆、呆读死记之中,严重剥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权利和反思批判意识。
总之,这种独白式教育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知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永恒不变的客观真理。每一个特殊的自我都被失落在客观性、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中,人的“自我”在科学知识中没有任何地位,是被“客观性”所摒弃的。建立在这种知识基础之上的教育,以及人与知识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占有与被占有的对立关系,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第三节 独白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传统的独白式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可控、可操作、可移植的清晰状态,是提高知识传承效率和质量的快捷形式。但它只承认客观的、外显的、可观察的外部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使得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情绪、情感、个性、能力、创造性受到忽视和压抑。这种独白式课堂教学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偏执的师生角色定位与单向的课堂话语交流
在独白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
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观众”与“听众”的关系。[20]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我-它”型关系。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是课程的解释者、说明者、控制者和评价者,学生则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一特定的场域中,真正的教学原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在教学的每一场合,教师是唯一真正拥有话语权、掌握话语资源的真正言说者;学生只是沉默的“羔羊”。教师“说者”地位的确立,就意味着学生“听者”位置的接受。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成了教师个人的独白与演说,师生之间缺乏反馈与协调。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中交流的垄断性和单一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的独白与失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一种集权主宰的办法,使学生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生存境况。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垄断了课堂话语权,是一个出色的“教案剧”演员,是舞台的主角。他用自己的思想、观点、语言和行为代替了学生的思想、观点、语言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有一种“强加于人”的倾向。从导语到提问,从讲解到答疑,从表扬到批评,课堂上充盈的无不都是教师的话语。偶尔课堂中也会有学生的声音,但那只是教师的一种有选择性的施舍,具有不平等性。有人曾对我国学生的课堂言语交往行为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这种言语交往行为的频度在学生课堂言语行为总频度中之比重高达93.8%,而提问、异议和其他类型的交往行为所占的比重几乎微乎其微,分别仅占1.7%、2.3%和1.8%。[21]此外,教师对学生的声音缺乏应有的敏感性,也使教师处于“失聪”状态,他们常表现出对课堂学生的心声的病态的倾听、虚假的倾听或错听。所谓病态的倾听,即指教师只倾听那些能满足自我需要(如维护自己的形象和尊严、产生自我成就感)的声音,对那些可能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声音却加以排斥和压制。所谓“虚假”的倾听,是指教师摆出了一副倾听的姿态,但在心理上不做任何接纳和回应,从而也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理解。这实质上也是一种自说自话的独白。所谓“错听”是指教师未能准确把握学生声音的真正内涵、方向和潜在意义;教师只听出了“所指”,但未能听出“能指”,倾向于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概念化,不能从生活或生命存在的层面上去解读和理解学生。[22]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学生的失语与沉默。儿童原本具有自发、天然的探究本能,他们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这种“问题”意识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最初的朦胧的对话意识。不幸的是,这种极其可贵的早期对话意识刚刚萌芽,就过早地被成人世界所消解与同化。于是儿童慢慢地变得沉默了,没有了困惑,变得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成为倾听者。有人说,儿童入学时像一个“问号”,毕业时却成了“句号”。袁振国教授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超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23]但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说地位的确立,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静听”位置的接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卖力地兜售知识和文化;学生正襟危坐,除了苍白无力的应和之声外,他们大多是沉默的,显得有点漠然和无助。即使有学生的声音,但在这可怜的言语声中,却并没有倾注学生主体思想和情感,语言是贫乏而稚嫩的,有点矫揉造作。即便是在教师不在场的缺席状态中,学生是不敢放开胸襟抒写或抒发自己真实想法和情感。如在学生的
日记或作文里,无不充斥着虚构的故事、言不由衷的赞誉、感伤与同情等等。这些都不是发自学生肺腑的真言,而是课堂教学陋习的延伸。这种静态化与统一化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学生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