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白式课堂教学的审视(4)
2013-07-03 01:06
导读:二、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与教学模式的机械化 独白式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材、教案和教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每节课的
二、教学目标的单一性与教学模式的机械化
独白式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材、教案和教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材和教案的展开过程,这种指令性的课程范式将师生双方封闭和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甚至连教学终端的结果也是精确划一地预设好了。作为教学和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应有的分歧和争鸣、生命和活力均被拒斥于课程视野之外,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独白式课堂教学将丰富的目标狭隘成知识的传授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是亦步亦趋地重演自己的教案,而教案是教师预先设计的知识蓝本。这就表明教师的言语是充斥着逻辑化、理性化的冰冷,过分关注学生应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而对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世界却极少问津。为了达成统一的培养目标,就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时间,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答案和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成了压抑学生个性、扼杀创造力的“元凶”,致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和勃勃生机。独白式课堂教学采用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教育形同于“普罗克拉斯的铁床”,继续着对学生“标准件”式的加工。正如漫画作家丰子恺先生在其教育漫画《画说教育》中所描述的那样,这种教育就像“做泥人”一样,千人一面出自同一个模子。教学过程一般分为5个固定环节:课前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需完成五个教学环节,便标志着教学任务的完结;而学生只要能将标准化的知识和答案表现在作业和考试中,就标志着学习任务的完成。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诊断性评价为主,其评判依据主要是看教师的“演绎”与“脚本”之间的切合程度,从而使评价失去了其应有的导向和激励的教育功能。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绝性
教育是人弥补器官先天不足以更好地体现自身生命价值的活动。然而,在独白式的课堂教学中工具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在原有的价值序列中,生命价值是工具价值的基础。然而,在传统和现代教育中,工具价值成为主要追求目标,因此教育带给人惬意的甚少。题海战术和灌输式教学使得人的器官遭受侵蚀,使人的生命价值蜕减,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及沉重的学业压力,使人的身躯佝偻了精神萎缩了、神情恍惚了。许多校园歌曲中无不表露出莘莘学子的失意与困惑:“……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我想唱歌不敢唱……高三了还有闲情唱,妈妈听了总会这样讲;高三成天闷心不响,难道这样能把大学考上?”可见,这种教育使人失去了生存的惬意,人的欲望、精神和自由受到控制,人的开放性、创造性被僵化。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就指出:“总有一种危险,正规教学的材料仅仅是学校中的教材,和生活经验的教材相脱节。永久的社会利益很可能被忽视。”[24]在这种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使得教师注目的只是知识的选择和传授知识的方式,而不是注目于这些知识能否成为学习者的内在性价值。教学活动成了简单的知识搬运,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现实,学生习得的内容越多,越倾向于去适应世界,而不是创造性地去改造世界。师生没有了自己的情感和真实生活的体验,单调、枯燥压抑了生活的激情,从而使人感到了“我”“应该”是什么样的,而遗忘了“我”“原本”是什么样的。教师关注的只是自我的存在和声音,关注的只是现成的存在,作为“生命”的教育者的纯粹存在被遗忘,导致教育过程中“生命的缺席”,即当教育进行时,生命不在场,学生的声音因而被拒斥、遗忘和漏听了。教师对回荡在他四周的生命之维充耳不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可见,独白式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它选择了效率,却放弃了真正的意义——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偏执的师生角色定位,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和教学模式的机械化,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绝,也显示了独白教学的种种缺陷与生存发展的困境。正鉴于此,对话式课堂教学的优势才突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