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建议(4)
2013-07-25 01:16
导读: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以及情境化人工智能的热潮已在认知科学领域出现。由此出现了挑战认知信息加工观点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这
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以及情境化人工智能的热潮已在认知科学领域出现。由此出现了挑战认知信息加工观点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这一新兴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环境的作用,关注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对其学习的作用。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以及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作为不同的学习理论其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有关学习、知识、认知与思维等基本概念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与表述。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1.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可以看作是人或动物获得经验与行为变化的过程,因此就可以通过解释、预测、控制人或动物的行为来研究学习过程,这便产生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这套理论又叫联结主义的学习理论,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学习过程的研究就是:“给出已知的刺激,观察学习者的反应,从而探索人们的行为规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在国外主要盛行的是联结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等。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试误说
联结主义的试误说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提出来的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即学习就是形成一定的“刺激——反应联结”(S—R联结),而这种联结主要地又是通过试误建立的,就是说,在重复的尝试中,错误的反应逐渐被摒除,正确的反应则不断得到加强,直至最后形成了固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因而把学习可看成是一种试误的过程。桑代克在总结他早期实验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而这三条规律能够较好地解释学习行为。
准备律:是指在联结处于有准备或没有准备的状态下,会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一是在有准备的状态下,且传导没有受到任何干扰或阻碍时,就会引起满足之感;二在准备好传导的状态下而得不到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三在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勉强进行传导或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练习律:是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练习律又分为使用律与不使用律,使用律指情境与反应所形成的一个联结,如果加以应用,就会加强;不使用律指情境与反应所形成的联结,如果不应用,就会削弱。
效果律:是指当情境与反应建立起了联结,在同时或随后得到满足的结果,这个联结就会加强;反之,如果在建立联结的同时或随后,所得到的是并不满意的烦恼结果,这个联结就会减弱。
因为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多数是出自对动物的实验,不少是将动物实验推及人类,因而他的理论存在着刻板和机械的倾向,忽视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主观能动作用和学习过程中理解的作用。尽管如此,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当今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应用推理和批判的方法,在概念、原理、法则学习之后予以必要的重复练习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应用,重视学习者对学习的心理准备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他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他研究了人类行为(反应,R)与外部条件(刺激,S)的关系,他认为在操作性活动条件的场合,强化刺激和反应的形式是关联的。如果在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随即呈现强化刺激物,反应就会增强;如果在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反应就会减弱。所以,强化是增强某种反应概率的手段。
斯金纳把他的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用于人类的教学,他认为良好的教学和教育实际上就是提供最好的强化程序,用以诱发出学生的合适行为。学生学会某门学科正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斯金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应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设计教学程序以进行刺激控制;在适当的时刻给以恰当的强化刺激物,以促进学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说,也是将动物实验推及人类的,因而对人的复杂的学习行为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尽管如此,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主要应用在教学程序和方案的设计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及时掌握与讲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评价和促进差生转变,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1.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认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把人的学习等同于动物,而对人的复杂的学习行为难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他们认为行为主义只关注输入和输出变量,对学习过程中的复杂多样的心理过程无从了解。但是,在许多场合,这种过程的探索和研究却是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认知学派提出“输入—加工—输出”的学习模式,重点研究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使用的过程,研究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各种可变因素。认知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格式塔学派、托尔曼、加涅、布鲁纳、奥苏伯尔等。
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一个组织起来的模式、结构或完形。格式塔学派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所以格式塔学派的学习又称为“顿悟学”。在学习理论上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完形的作用,强调学习者对学习情境整体的认识。这种理论对现代学生的学习仍产生着作用,如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已知到未知,整体—部分—整体等都源于格式塔的理论。
托尔曼的认知期待理论
托尔曼是美国心理学家,是整体行为主义者。他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认为应当把“刺激—反应联结”(S—R联结)这一基本公式改造为“S—O—R联结”,其中O为中间变量,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虽然中间变量不可以直接看到,但它能决定行为,是引起行为的关键。只有把中间变量搞清楚,才能明白一定情境(刺激)为什么会引起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反应。就学习过程来说,中间变量有两个认知目的,学习作为整体性的行为,它是具有认知性和目的性的,学习就是期待(目标、目的)的获得,就是对环境的一种认知需求。将这套理论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学生“内在机制”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如学习目的、期望、需求、兴趣等,这些因素作为中间变量对学生反应起着较大的调节和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