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建议(9)
2013-07-25 01:16
导读:2.2 关于学习动机研究的历史回顾 学习动机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动机问题诞生以来,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广泛重视。但由于动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动
2.2 关于学习动机研究的历史回顾
学习动机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动机问题诞生以来,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界的广泛重视。但由于动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动机研究困难重重,随着西方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学习动机理论发生了有很大的变化,并出现了理论观点纷呈的局面,本能论、驱动论、诱因论、需要论及各种各样的认知论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其发展历史、研究的内容及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
2.2.1 机械学习动机观(20世纪30-50年代)
概述:这一时期,是动机问题研究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由于心理学家们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由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行为的解释出发,人们尝试用动物不学而能的行为方式来说明人的行为,并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这促使了本能论的形成。本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士和麦独孤,他们都对本能进行了分类并列出了本能的细目单,把人类复杂的行为归结为几种或几十种本能行为。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主要来自于医疗实践中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观察,而不是像麦独孤那样,来自于对动物的研究。在本能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心理学家们对动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动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们的关注。驱力论是这个时期备受关注和引起心理学家们极大兴趣的理论。驱力概念比本能概念前进了一步,它不像本能概念一样把人的行为看作是由遗传先天决定,它强调驱力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认为需要引起有机体的内部紧张和个体力图降低内部紧张状态的行为。赫尔是驱力论的集大成者,他们的驱力论引起心理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和大量研究。在赫尔的影响下,动机问题在这一时期一度成为心理学的核心论题和重要研究领域。许多心理学家都对动机问题展开了研究,赫尔的驱力论也成为动机问题研究的一个主要理论。在这一时期和驱力论几乎同时存在的还有诱因论,诱因论关注外界诱因(目标、奖惩)在行为激起中的作用。与驱力论相对应,诱因论关注外在刺激、强化作用如何引导行为的发生。诱因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行为主义者的有关研究,特别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马斯洛需要论对这一时期的动机问题研究形成了必要的补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的内在需要问题进行了区分,并先后提出了由低到高7个层次的需要理论,阐明了人类需要的满足,人类需要的类本能性质,以及自我实现的途径等等。需要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动机理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内容:纵观20世纪30-50年代动机问题的有关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动物行为的内在起因和外在动因方面,试图从有机体自身或者外部寻求行为的诱因。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本能、驱力、需要、诱因几个大的方面。动机心理学家杨(Young,P.P.,1941、1950)和马科斯(Marx,M.,1960)的有关历史研究 具体阐明了这一时期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包括:需要和活动水平、食欲和厌恶、平衡和体内平衡、诱因、防御机制、动机的激起程度、驱力和挫折、驱力和动机的激活、奖赏、结果的认识、害怕和焦虑、唤醒等。
特点:(1)主要表现为一种机械动机观。这些研究主要从有机体的内外部刺激来寻求行为的动因,认为刺激会自动地引起一定的反应。如本能论和诱因论,它们分别关注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内外部刺激作用。本能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由先天具有的本能引起,有机体的一切行为动因都可以归结为本能反射,这时的诱因论则认为外部的奖赏会自动地增强反应的概率和强度。(2)多以动物为被试,大量研究通过对动物的行为观察或实验展开。(3)动机心理学家主要关心有机体的行为如何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2.2.2 认知学习动机观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60-70年代)
概述: 20世纪60、70年代是学习动机问题研究的转折时期,主要表现为由前期的机械观向认知观的转化,心理学家们由过去动机的内在起因(本能、驱力、需要等)和外在诱因(目标刺激、奖惩等)逐步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调节因素的研究。一些认知动机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阿特金森等人的成就动机理论也逐步完善,引起心理学和教育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内容:60、70年代动机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有:连接论、驱力论、认知论、精神分析、归因论以及成就动机论。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好奇(探索行为)、交往、不平衡(失调)、挫折、攻击、焦虑、志向水平、生物化学关联作用、强化理论等。从这些研究内容可以看出,既有第一阶段有关研究的延续,也包括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认知方面的有关研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特点:(1)由机械观向认知观转化。学习动机研究和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一样,由早期的机械观逐步转向认知观。(2)动机认知研究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不是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来推断人的行为动机,认知研究更能反映人类动机的特点。(3)动机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成就动机。(4)动机的个别差异研究受到重视。随着机械论、机体论以及对低等动物的研究的消退,随着认知研究的兴起,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向,那就是开始关注于动机的个别差异研究。(5)动机研究还没有完全摆脱机械观,某些研究中还表现出早期机械观的残余。
2.2.3 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和融合(20世纪80年代至今)
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形成了一系列认知动机理论,如成就动机论、自我效能论,以及自我决定论、预言论、归因论等。这些理论都从某个角度为揭示人类复杂的社会动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认知论和前期的机械观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理论假定人是“理性的”,人的动机行为受个体的调节控制,而不是被动地受内外部刺激的摆布。认知动机研究成为动机研究的主流,使动机问题研究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
内容:主要包括:因果归因、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成就需要、对失败的焦虑、控制部位、归因方式、合作与竞争、目标结构、内部与外部奖赏、表扬以及情绪、情感、自我控制、自我决定等。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认知观进一步确立,认知研究真正成为当前动机研究的主流,与人的中介自我调节作用有关的因素受到重视,如自我效能、控制部位、自我控制等等。
特点:(1)认知观得以确立。认知研究方向是把自我包括在内,将各种认知变量结合到一起进行研究。如心理学家们将原因认知、效能信念以及无助三者结合为一体,归因训练研究将归因与自我效能结合到一起,以利于判断其对后继行为动机的影响。(2)成就追求仍然是动机研究的中心。(3)个别差异变量方面的动机研究迅速减弱。(4)对情绪问题的研究兴趣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