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建议(6)
2013-07-25 01:16
导读:20世纪90年代,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1993年3月,美国权威杂志《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开辟专栏对情境认知与学习进行探讨,这
20世纪90年代,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1993年3月,美国权威杂志《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开辟专栏对情境认知与学习进行探讨,这场大讨论一直持续到1994年10月。1996年,希拉里•麦克莱伦(Hilary Mclellan)将这些论文以《情境学习的观点》(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为题结集出版。这本书可以看作是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论文集中,作者们分别从不同层面将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呈现给读者,使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在原有的框架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情境学习与计算机教育、情境学习与课堂教学、情境学习的评价以及一些案例研究与开发等等。此后,有关情境认知与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
1.3 我国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反思
在我国古代,就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办学授徒,培养人才,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概括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学习理论。然而,我们对学习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以后才进入发展阶段。特别是1987年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学习科学研讨会。此后对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在范围、深度以及研究成果上均有较好的发展。体现在:成立了学习科学研究组织;在大中小学开展了大面积的学习研究实验;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比较有影响的研究如:邵瑞珍的《教育心理学》,冯忠良的《结构化与定量化教学心理学原理》,林崇德《学习与发展》,皮连生《智育心理学》,燕国材《现代学习心理学》,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等。
1.3.1 我国学习理论与研究的嬗变
综观我国当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我们可以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嬗变等三个方面宏观把握和认识中国学习理论的逻辑发展[10]。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理论研究:从巴甫洛夫主义到虚无主义再到认知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面学习苏联,因而中国心理学界也提出“在巴甫洛夫学说基础之上改造心理学”的口号。这就规定了我国心理学(包括学习理论研究)的科学路线。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用巴甫洛夫学说改造“旧”的学习心理学,强调研究学习现象的生理机制。这种硬性规定也产生的不良后果就是在学习理论中几乎所有问题都用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因而出现了许多牵强附会之处。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无论多么严谨,都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它的正确性是以一定的适用范围为前提的。如果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被任意夸大,势必会走向谬误。当时所规定的只准在巴甫洛夫学说基础上改造学习心理学,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事求是的原则,也违背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其实质是在根本否认了学习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也是解放后学习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历史与理论虚无主义的最初流露。与此同时,还对解放前在我国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桑代克的机能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批判。
1958年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会发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积极开展心理学联系实际的研究,为社会主义作贡献的倡议。但不幸的是,随后又开展了一场“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的运动,粗暴而错误地批判了心理学中的所谓“
生物学化”和“庸俗
社会学化”的倾向,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思想混乱,并伤害了一部分心理学家。幸而,我国心理学界很快地纠正这种偏差。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1959年到1965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我国学习理论研究得以恢复和繁荣的阶段。1958年的错误批判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普遍愤慨,而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中断也引起了国家的关注。为了尽快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局面,1959年“五四”以后,各地有关学校和报刊在心理学包括学习理论研究领域重新恢复了“百家争鸣”的讨论,允许并鼓励批判的心理学家就包括学习心理的理论问题在内的一些学术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又为学习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六十年代初期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解放以来我国学习心理理论研究的第一个繁荣阶段,其主要标志有二:一是1962年召开的第一届教育心理专业学术年会,会上就一些学习心理和学习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二是1962 年至1963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潘菽主编了建国以来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但由于某种原因,该书未能公开出版,仅以讨论稿方式内部发行。该书的作者显然是想在建立我们自己的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方面作些尝试。在1966年到1976年间,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空前的摧毁科学的倒退运动。在这10年间,心理学的科研机构和教学机构几乎全部被强行撤销,知识分子横遭打击,而心理学工作者更是首当其冲,一些著名心理学家被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受肉体和精神上的迫害与摧残,少数人甚至被迫害至死。这是建国以来的一段理论虚无主义阶段,而学习理论研究中的虚无主义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和空前绝后的地步。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开始传入国内。首先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布鲁纳提出的四条学习原则为中国许多心理学家所首肯:其一,动机原则,即强调学习的内因,重视主动学习和引起学习兴趣;其二,结构原则,即强调基本知识的学习;其三,程序原则,即强调知识的序列,减少知识难度,以提高学习效率;其四,强化原则,即强调学习的反馈。布鲁纳还提出:“发现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布鲁纳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反映了当时西方学习理论的发展走向,对中国当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同属于认知学派的奥苏伯尔和加涅的学习理论也相继传入我国。奥苏伯尔同布鲁纳一样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的核心思想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了新的意义,这些就是学习变化的实质。但在如何获得新的意义的过程上,奥苏伯尔与布鲁纳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发现,而奥苏伯尔则强调积极主动地接受。很显然,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更易为中国的教师和学生所掌握和运用,因而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实证研究:从动物实验到实验工作的完全停顿再到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