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课堂教学范式的理论建构(5)
2013-08-14 01:04
导读:上述这些理论对现代对话教育的确具有颇多的启示和推动作用。但总体而言,对话思想和对话教学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它是一种舶来的文化,根植于
上述这些理论对现代对话教育的确具有颇多的启示和推动作用。但总体而言,对话思想和对话教学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它是一种舶来的文化,根植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哲学思潮,有独特的教育与物质条件要求,因而,我们在建构符合我国民族特色的对话教学范式时,应批判地继承和吸收,避免盲目机械套用。
第三节 对话教学的本质
什么是对话教学?这一追问涉及到对话教学的本质和特点。在前面有关对话教学的理论基础的分析中,我们就已对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理性的定位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的逻辑前提,它是“源”、是“本”,为此有必要先对“对话教学”这一概念的本质进行理性的界定:
一、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精神和理念
对话教学,是在反思传统的灌输教育及现代的园丁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育。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的主题,而意在追求和探寻真理,参与对话的人们不是对立的,他们是在平等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不断地追问与反思。在这种教学中,人们可以通过心灵的碰撞着眼于得到新的东西,在这种新的东西面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可能处于一种无知状态。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而且应该感到自己是在接受教育。 对话教学代表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教育。对话教学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原理,肯定了学生主体作用,但也无意降低与削弱教师的主体作用。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何谓“对话”?在前面我们已经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对话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诉求、一种基本的生存状态,一种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讲,对话是与民主相生相伴的时代精神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晶。对话消解了封闭的主体,倡导一种超越主体的关系型思维方式,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理念。对话意味着民主平等、交往合作、开放创新。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精神,它存在于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生活及与自我对话的开放式教学体系中。“对话”精神的引入,使得知识权威、教师权威、学生中心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对抗、封闭都逐渐被消解在关系之中;权威的消解、中心的去除,同时也激活了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共同构成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对话式教学情境。所以,从整体上看,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精神、新的教学理念。它瓦解了独白式教学中存在的封闭型主体思维方式,倡导要在教学过程中架构各教学要素之间的恰切的关系思维。在对话教学理念的统一调度下,必将促使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师生关系的重塑、学生观的重审、知识观的颠覆、课程观的重构等等。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二、对话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生成型教学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独白式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而对话教学珍视教学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倡导突破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在对话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知识则退居到“谈资”的位置。对话教学中的对话是一种多向度的全方位开放式的对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间的对话。
开放性和生成性是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它既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既注重认知,也注重情感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生成性;它强调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过程,关注师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生成性;它打破了囿于学校、教室、教材的教学空间概念,鼓励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的延伸,向生活和生命世界回归,其空间具有开放生成性;它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取向,它不是为了求同除异,以一驭多,而是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平等的交换意见,产生一处可以促使对方积极思考的张力,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这一过程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素养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对话教学是一种基于理解的解放教学
对话教学奉行的是师生共同进行知识探究的横向行为模式。教师承认学生是有意识的存在,相信学生具有批判性地改造世界及完善自身的能力;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完善的指导者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与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因此,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即解放”的口号,同时确定了一个指导教育发展方向的基本思想:“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45]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教育即解放”的口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书中提出:“教育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教育在把发展建立在个人和各社区认真负责参与的基础上的同时,应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在其中的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46]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和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外在的命令和人性的束缚。而“理解”是达成解放的途径和方式,也是解放的本身的内涵之一。在解释学看来,理解的过程贯穿于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方式和心理功能,更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整个人类经验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共存同样也离不开这种“敞亮”与“接纳”的理解。师生之间的理解既包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也包括对知识、思想等意义的理解。前者使双方的需要、意图、意见和行动达成一致,使二者相互作用,后者使学生获得知识、思想,使学生在交往关系和相互理解中获得经验与精神生长,获得自我理解。[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