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与工人抗争(1)(4)
2015-06-19 01:16
导读:例如,当SL公司的工人了解到他们的企业将被租赁出往,新的老板已经派自己的保安职员接管了工厂的时候,他们就采取了这类行动。他们冲进工厂赶走了
例如,当SL公司的工人了解到他们的企业将被租赁出往,新的老板已经派自己的保安职员接管了工厂的时候,他们就采取了这类行动。他们冲进工厂赶走了这些保安职员,并以保护国家财产的名义,组织职员封闭了工厂的大门,防止新老板的保安职员再次进进(访谈,August 2000)。因出售太原金属构件公司而引起的冲突,也造成了类似事件。该公司的退休职工为了阻止山西航天公司接管他们的企业,占领了工厂。在他们占领工厂之后,约30名来自山西航天公司的保安职员在夜里偷袭了工厂,把两名“护厂队”的值班职员赶出了工厂的大门。但是,仅仅过了两个小时,几十名工人就冲进了工厂,又把这些保安职员赶了出往,重新“夺回”了工厂。在这一小冲突发生之后,山西航天公司立即贴出一个布告,禁止该厂原来的退休职工进进工厂,并且威胁说,要停发所有参与“护厂队”活动的职员的工资。但是,太原金属构件公司的工人并没有退缩,一方面,他们继续坚持他们的护厂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向有关部分提出申诉(《工人日报》,1998年1月17日)。
吉林市印刷厂的工人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现象时,也采取了这种斗争方式,大约400名工人参与了护厂行动。他们的护厂行动持续了五天四夜,一直到吉林市政府出面干预并答应通过 法律 程序解决纠纷之后才结束(《工人日报》,2000年8月25日)。江苏省大丰市双阳纺织厂的工人占领工厂的时间更长。西方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广泛的报导。据报道,1996年,作为一项改制措施,该厂强制4000名工人集资进股,很多工人都把他们毕生积蓄的一大部分投了进往,人均投进约5,000-6,000元。这笔钱对于这些普通工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还要多。然而,2001年11月,这家工厂忽然秘密地申请破产。工厂的老板和其它几位治理职员摇身一变,成了新组建的公司的老板。该厂的工人不仅不能追回自己的投资,而且还要签定一项新的劳动合同,在这项新的劳动合同中,他们的工资被削减了50%。工人们一怒之下开始罢工,并且占领了工厂。这座工厂被他们占领了11天,在他们被当地的***驱赶出工厂之后,工厂的生产才逐渐恢复(Washington Post ,21January 2002:A1)。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工人们甚至用“护厂”的方法来对抗政府官员。例如,上海的一家工厂负债累累,它的上级主管部分想把另外一家工厂(一个塑料厂)与其合并,通过合并来拯救这家负债累累的工厂。那家塑料厂的工人听说合并的消息后,以为这种合并有可能影响他们自身的利益,决定用护厂的办法来阻止合并。当上级主管部分的党委书记和行政领导来到这家塑料厂公布合并的时候,他们吃惊地发现,工厂的几处大门都被愤怒的工人封闭了,他们根本没有办法进进工厂(访谈调查,2000年1月)。
工人们说他们占领工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有财产,他们对这份公有财产拥有正当的权利。护厂这种斗争方式,起源于 中国 革命胜利前夕。那时候的工人就采取了这种斗争方式。有些工人自豪地说,他们的护厂行动与1949年***夺取政权前夕他们的前辈们所做的事情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当时拥护***的工人组成“工人护厂队”保护工厂,防止国民党在撤离前破坏工厂(访谈调查,2000年1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家现在支持资本家来接管企业,而企业的工人们又在用同一种办法来阻止这种接管。在采取这种行动的过程中,工人们在“他们”和“我们”之间划了一条明确的界线,为了迫使治理者和政府部分重新考虑原来制定的、对他们不利的企业改制方案,他们采取了这种“用占领促谈判”的斗争方式。
工人们为什么能选择护厂这种斗争形式?制度定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私有企业的工人很少采取这种斗争方式,由于他们并不把工厂的财产看成是“我们的”,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工厂,也没有国有企业职工的那种依靠感。对于下岗职工来说,采取这种方式也是不现实的。尽管他们与反对企业改制的工人一样,也以为工厂是大家的,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护厂”,由于他们早就被工厂赶出了大门。因此,他们只好到公共场所表达他们的不满。反对企业改制的工人,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由于企业经营困难,已经很久没有按时领到工资了,但是,他们仍然是在岗职工,因此,他们可以选择工厂作为斗争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