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2)

2016-03-18 01:04
导读:20世纪60到70年代,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达白炽化,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取得“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经营效果,大多数企业比较理想的选择就是采用多元化

20世纪60到70年代,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达白炽化,为了分散经营风险,取得“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经营效果,大多数企业比较理想的选择就是采用多元化经营。
最后,是由于多元化经营也有利于经营者追求职业稳定、升迁及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多元化经营也能使治理者避免遭受解雇。
3、新型专业化时期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及西欧就出现了一股反多元化经营的势头,并出现了“反混合吞并”“反多元化”的呼声,逐渐形成了“回核化”(refocusing)或“范围紧缩”(dounsizing)的新浪潮。至公司们纷纷以多种手段清理非核心业务并加强核心业务,形成适度的多元化状态,企业开始留意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进进90年代以后,受美国学者C?K?帕汉拉德和哈默学的著名论文《公司核心能力》的影响,回回产业又一次成为众多企业明智的选择。波音公司吞并麦道公司成为飞机制造业的“巨无霸”,正是波音公司进步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举措。
七八十年代通过吞并、收购实现了多元化经营的至公司在随后的几年里发现多数公司并没有达到多元化经营的预期效果,有的甚至发现自己进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既做不好新行业的经营,又耗费了资源和时间。就像美国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所说的“治理者发现他们永远不能治理野兽”。而且经营者们发现多元化经营非但未能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
在当今经济社会里,新的产业群落、产品群落必将是建立在由“数字化信息革命”形成的产业平台上,而被誉称之为经济发展将“更美好”的20年(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要求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倾全力,大攻信息技术难关,才有可能达到形成更新、更优越的核心竞争力机制及核心竞争力实力。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诸多企业集中兵力,攻其(高新技术)一点,不及其余,走上知识经济专业化之路的原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在这里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此时的专业化经营早已不是产业化时代的那种专业化经营模式。产业化时代的专业化是指只生产或提供单一品种的专业化,而当前的专业化经营战略则与适当产业化相类似,它是指公司为将自己的经营业务集中,在某一个确实的行业而进行总体谋划,它夸大企业要有核心业务。
(二)中国企业多元化发展历程
1、 专业化时期
大多数企业都是依靠某一种技术生产或提供某一种产品/服务开始创业的。所以可以说此时企业经历了一段极其短暂的专业化经营时期。另外,计划经济时期,很多企业根据政府的行政命令决定生产什么类型的产品,企业无权自己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其产品类型及产品组合,因此,那时企业基本上都处于专业化经营阶段。
2、 多元化时期
但是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现代经济意义上的企业才开始产生和发展。他们拥有自主权,而且那时商品短缺,作为消费者,不管是个人、团体或企业,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所需要的东西。这时,对有些人来讲,只要有钱办企业,不管办什么企业,办多少企业,几乎都能赚钱。正是这个时代逐步在企业家的头脑里形成了一种观念:胆大赚大钱,胆小赚小钱,没有胆不赚钱。与此同时,由于新旧体制交替或并存,权力进进市场参与产品和利益分配,助长了这些暴利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企业既然有暴利可图,它们就不会安下心来,苦心经营,并在改进技术、加强治理、进步效率等方面狠下功夫,而只是一味地重视横向扩张,搞多元化,粗放经营。另外,我国企业,尤其是国营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除了追求企业成长的目的,往往还考虑行政的(很多吞并行为往往是政府安排的),社会的(安置富余职员和开拓新的治理岗位)和体制的(国营企业优先上市等并获得一定的“剩余资金”)因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总体上看,改革20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先后有多种形式的(假如也可以叫)所谓“多元化”经营战略形式出现[1]。
(1)“办三产”、“福利工厂”型多元化。这是“中国特色”,由于要解决职工子女 “就业难”题目,解决富余职工生活着落题目。在“五七”干校、上山下乡等形式行不通的情况下,直接以劳动人事部分或劳动服务公司办的各种充当国企“儿子”的集体企业、“福利工厂”,或纯粹进进饭店、旅馆、小百货店等等服务行业。这在当时,是并不管什么多元化,亦并不谈什么竞争力的,尽管事实上已开始进进这样的“步骤”了。
上一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