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多元化与专业化(3)
2016-03-18 01:04
导读:(2)非市场、半市场型多元化。这多半是1992年以来,很多企业大搞所谓的“多元化经营”而兴起的。人们普遍的想法是:什么赚钱干什么,或者能干什么
(2)非市场、半市场型多元化。这多半是1992年以来,很多企业大搞所谓的“多元化经营”而兴起的。人们普遍的想法是:什么赚钱干什么,或者能干什么行当就上什么项目,或者有什么关系资源就办什么企业,几乎可以说,是纯粹的随机行为,或者有的干脆就是投机行为。从酒店、卡拉OK歌舞厅,到各种加产业,乃至房地产、炒股票,简直成了“全元化”。这其中,部分企业是为了防避风险,有的则是“有枣无枣敲三杆”。这完全是过渡时期,计划与市场双轨转折、胶着时期,卖方市场发展到顶峰。特别是80年代二次“抢购风”的刮起,的确使部分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赚了点钱,于是,一些人更以此其“时”也,引其“是”也,兴奋地举起了“多元化”这个宝贝。但是,几乎可以说,尽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从核心竞争力角度上作一番缜密的思考。
(3)资产重组、上市公司中的多元化。在上市公司中,由于股东们、社会公众都必然要强烈地关注主业发展状况,因而,企业核心竞争力题目,也就“当然”要为这些上市公司所重视。据1998年中报,深、沪二市284家已出申报的A股上市公司,其中129家营业突出、业绩高速成长,而另外有113家或因整个行业滑坡(如纺织下降22.16%,化工下降12.16%),自行车下降248.39%),或因社会需求不足(这主要指商贸),或受东南亚危机影响(石化、金属材料和进出口业,以及石油采、炼企业等)。此外,另有相当一部分则主要是盲目多元化,大大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及其此种机制的天生、发育。
国外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时,往往是为了规避单一市场的风险,寻求到新的利润来源,重视多元化经营中产业间的关联程度,而中国的企业在实行多元化经营时,往往过多地服从于公司扩大规模和低本钱扩张的目标,加上我国企业领导人在经营和治理上有一种独特的“心态”,急于把企业规模做大,怀有一种明显的“至公司情结”,当原有产业和原有市场满足不了这种特殊“情结”的时候,就会迅速向其他产业和其他市场渗透,而不管这些产业与原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如何,导致企业盲目多元化。巨人团体正是吃了盲目多元化的苦果,它盲目向与软件毫无关联的保健品业以及房地产业进军,终极兵败78层巨人大厦。3、适度多元化时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巨人团体的陨落给企业多元化敲响了警钟。众多学者对此加以研究,以为企业多元化经营仍然是至公司或公司团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尽不能搞盲目多元化,在至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中,多元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是企业成功实施多元化经营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更有学者研究以为多元化根本不适合中国企业,只有专业化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竞争格式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以上的原因分析中可见,企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专业化向多元化又向专业化的转变。而我们从各阶段为什么会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实在,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变化只是表面现象,而变化的本质应该是企业内部知识及能力的演化,在20世纪初企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它们的知识及能力还处于积累阶段,此时,企业的知识及能力,只能用于维持企业的正常发展。但到了20世纪中后期,企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及治理能力,很多企业也已在本行业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企业的各种资源极大丰富,还出现了大量的富余资源,很多企业已初步形成了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此时企业基于发展状态的目标,就会选择多元化经营。但是到了90年代,很多企业发现适用于专业化经营的某些知识或能力到了多元化领域,不一定就能适用,有的甚至成为多元化经营发展的障碍,结果非但未能在新的行业占占有利地位,反而连本行业的上风地位也失往了,或者还有一些企业本身的多元化行为就是盲目性的,专业化没做好就跟风搞多元化,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很多企业回回专业化,集中气力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我们可以从中西方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历程中得出一个结论:多元化与专业化只是企业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成功企业的内在知识及能力与其外在表现是相符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