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经济功能分析(5)
2017-06-21 01:02
导读:从金融面来看,城乡居民资金大量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银行并通过贷款方式投进实体经济部分,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造成了三方面题目:其一,防范居民
从金融面来看,城乡居民资金大量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银行并通过贷款方式投进实体经济部分,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造成了三方面题目:其一,防范居民挤兑。1988年,在价格改革闯关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曾面对严重的全国性挤兑风潮,因此,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有着“笼中虎”一说。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运行态势平稳,挤兑风潮没有发生,但居民存款余额从1988年12月的3822亿元增加到2001年底的7.47亿元,无疑意味着一旦经济社会生活中发生不利于稳定的大事件,挤兑风险将更加严重。鉴此,防范挤兑一直是各家银行忧心忡忡并着力采取措施的一个重点。其二,贷款质量不高。各类工商企业存款数额较少而贷款数额巨大,这一方面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通过往来资金账户监控工商企业的信用能力从而继续发放贷款存在诸多困难,另一方面意味着一旦工商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已放出的信贷资金就将转变为不良贷款。90年代以后,随着银行贸易化进程的加速,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化解这些不良债权成为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三,金融资金严重闲置。为了防范信贷资金风险,1995年以后,在实行《贷款通则》的背景下,各家金融机构对工商企业实行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制度,使相当多高负债企业难以继续得到贷款资金,但同时在银行体系中也严重发生了存差(存款大于贷款)现象。到2001年10月底,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0.9万亿元、存款余额为14万亿元,存差3.1万亿元,这不仅意味着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年利息损失达到2000多亿元,而且意味着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受到明显制约。
要改变城乡居民将货币资金以存款方式汇集于金融机构,就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将这些资金有效地转化为资本性投资资金。城乡居民的货币资金转化为资本金的过程,本身就是民营资本增长的过程和民营经济的增长过程,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货币资金由贷款性供给向资本性供给转变的重要机制。
中国大学排名
第二,经济效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效率高低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快慢。90年代中期以前,非国有经济部分的资金效率明显高于国有经济部分,固然有着商品供不应求的原因,但也有着非国有经济部分资金运作机制优于国有经济部分的因素。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尽管有一批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马”,也有一些非国有企业进进惨淡经营行列,但就总体而言,非国有经济部分的经济效率依然明显高于国有经济部分。从资金--产出角度看,1999年“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和“三资企业贷款”余额为9666.2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734.3亿元的比重仅为10.31%;2000年上述三项贷款的余额为9764.6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9371.1亿元的比重降低为9.83%。但在同期的产业总产值中,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从1999年的51.18%上升为2000年的52.66%。非国有经济部分用10%左右的资金提供了50%以上的产业总产值,这足以显示其经济效率的状况。
1998~2000年的3年间,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努力扭转国有企业大幅亏损的局面,使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量在2000年底达到了2100多亿元,相当多的国企扭亏为盈。但是,这种国企解困是在全社会耗费了巨大本钱的条件下发生的:其一,减息。1996年5月至1999年6月连续7次降息,1年期贷款利率从12%下降到5.85%,减少了6.15个百分点,按此计算,对国有产业企业来说,2000年仅17019.3亿元的“产业贷款”和27931.2亿元的“中长期贷款”就减少利息支出2764.45亿元,更不用说1996年底国有产业企业盈利数额尚达600多亿元。这实际上意味着在3年扭亏期内,国有产业企业的经济效益非但没有进步反而继续呈着落走势。其二,冲账。从1996年起,国有贸易银行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一些中心城市的“优化资本结构”,冲减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其数额为 1996年100亿元,此后每年增加100亿元,到2000年这笔资金的累计总额达到1500亿元,银行实际上为国企承担了“1500亿元(1 利率)”的债务负担。其三,发股。 1998年起开始使用1997年度股票发行指标。为了支持国企解困,政府主管部分明确规定,发股指标重点向国企倾斜,由此,3年间国企通过A股发行融进了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而非国有企业发股上市受到严重限制。其四,剥离。1999年设立了4家资产治理公司,从国有贸易银行中剥离出1.4万亿元的不良债权交给资产治理公司运作处理,由此,对应减少了国企的债务负担(包括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