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3)
2018-01-18 03:18
导读:根据上述方针,1949年5-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之后,中共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外事处处长黄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进行了会晤。在会晤
根据上述方针,1949年5-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之后,中共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外事处处长黄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进行了会晤。在会晤中,黄华向司徒雷登转达了中共中央的意见,要求美国撤走在华美军,断绝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承认新中国,并表示新中国需要同外国建立商业关系。在获悉司徒雷登有意访问北平时,中共领导人采取了积极态度,同意以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的名义邀请司徒雷登访问燕大,并会见中共最高领导人。但是,美国政府却以此行“可能提高中共的威信”,造成美国政府承认新中国政权的错觉等为由,反对司徒雷登访问北平。8月2日,司徒雷登一行离华返美。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合作条约》,不久美国撤走了其全部驻华使领馆人员。很快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从此开始了中美两国全面对抗的。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美国政府不让司徒雷登访问北平,确实使中美两国失去了改善关系、避免对抗的一次机会。
二、一边倒与中美关系的对抗(1950-1960年)
1949年春、夏之间,中共领导人在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外交方针的同时,也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前者主要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后者则运用于处理与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关系。从时间上看,“一边倒”的方针的提出要稍晚一些。该方针的提出和实行,尽管存在着国际环境、意识形态、苏联压力等因素的,但是起直接作用的是美国和苏联与新关系的实际状况,决定了中国只能与苏联站在一起。当美国顽固地拒绝承认新中国,并拒绝与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时,中共就只能与苏联站在一起了。1949年6月30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主义》一文中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方针。他强调指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去找。”“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同年9月,中国人民协商会议通过的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边倒”方针的提出和实施,实际上包含了联苏和反美两个方面。1950年2月14日,中国与苏联正式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包括前言和6个条款,有效期30年。其主要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国家之侵略,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均将进行彼此磋商;”“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与文化联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在“一边倒”方针的政策框架下,中国与苏联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相反与美国的关系则越来越敌对。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军事上威胁的全面遏制政策,并从日本、韩国、至东南亚对我构筑了一个新月形包围圈。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并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同时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与蒋介石签定《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从而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生存和安全。因此,从1950-1960年,中国围绕着朝鲜问题和台湾问题与美国进行了顽强地较量,其中既有兵戎相见的军事斗争,也有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