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对美政策与中美关系(8)
2018-01-18 03:18
导读:尼克松在访华时曾承诺在他第二个任期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但是1974年的水门事件使他未能兑现自己的诺言。福特上台后,美国热衷于与苏联搞缓和并
尼克松在访华时曾承诺在他第二个任期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但是1974年的水门事件使他未能兑现自己的诺言。福特上台后,美国热衷于与苏联搞缓和并且不愿意抛弃蒋介石,因此中美建交直至1977年民主党总统卡特上台才得以解决。卡特总统接受了中国建交的三原则即断交、废约和撤军的原则,与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但是他在台湾问题还是留了一个尾巴,让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给后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了一大障碍。
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和解,反映了当时世界格局的变化,也是完全附合中美两国的利益的。1972年2月在访问中国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坦率地表示:“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形势;在我们这方面,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和对我们的政策。”因此,当基辛格为掩饰美国的利己主义而宣称“美国无求于中国,中国无求于美国”时,毛泽东当即指出:“我看部分是对的,部分不对。小的是台湾,大的是世界。如果双方都无所求,你们为什么到北京来,我们为什么要接待你们和总统。”在中美关系解冻以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联美反苏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1973年2月,毛泽东对基辛格讲:“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的谈话中,还提出了他的三个世界划分的。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整个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同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第六次特别大会时,把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正式公诸与世,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他说:“从国际关系的变化来看,现在的世界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和他的国际统一战线政策,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大大改善了我国的国际处境,为后来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形成做了准备。
大学排名 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1982-1989年)
到80年代初期,国际环境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苏联由于困难和长期对外扩张,国力受到严重削弱。美国在里根的领导下,重振国威,对苏采取强硬政策,美苏关系严重恶化,美苏力量对比逐渐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就中苏关系而言,苏联已不再像70年代那样对安全构成严重的和迫在眉睫的威胁。苏联为了改善自己的国际处境,不得不在对华政策上有所松动。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靠近中国的苏联城市塔什干发表讲话,表示愿意与中国缓和关系。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也发生了某种变化。成为发展中美关系的直接障碍。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以后,对台政策严重逆转,发生了售台武器和试图建立美台官方关系的严重事件。对此,中共领导人邓小平曾明确警告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如果需要中美关系倒退的话,中国只能面对现实,不会象美国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中国出于反对苏联的战略会把台湾问题吞下去,这不可能。”直到1982年,中美双方经过紧张的谈判,签署八.一七公报,才进一步确定了解决售台武器问题的原则和方向。考虑到苏美关系及其与中国关系的现状,中国领导人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认为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同时,为了实现四个化,中国在国际上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继续奉行联美反苏的方针,必定会卷入美苏之间的冲突,不利于国际力量的平衡以及国际的和平与稳定。根据变化了的国际环境,中国领导人适时地调整了外交战略和对美政策,坚定地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真正做到不结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