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基础审计测试与评价(3)
2017-08-04 01:14
导读: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包括调查了解、初步评价、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评价 五个步骤: 1.调查了解 首先审计职员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
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程序包括调查了解、初步评价、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评价 五个步骤:
1.调查了解 首先审计职员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较为综合全面的 调查和了解,制度基础审计一般是以被审计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为条件的, 倘若被审计单位没有内控制度或者内控制度缺项太多,是不宜采用制度基础审计的,假如 经过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存在一定的内控基础,便可作进一步较深进的调查了解。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询问和检测三种方法。观察就是指审计职员亲临现场,察看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实际状况,如岗位分工、实物保管和作业流程等实际情况,并做好现场记录。
询问是指按照预先预备好的调查提纲,向相关职员进行查询,并做好调查记录。检测是指实际职员根据需要对较为重要的内控制度进行抽样检查,并做好审阅记录。在调查了解完 成以后,根据收集的工作底稿进行整理和汇总,以文字表述为主,辅以内控制度调查表和内控作业流程图,力求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较为正确和全面的描述。
2.初步评价 为了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初步评价,首先需对适用于该单位的内控制度系统的规范模型进行设定,设定的依据一是内控的各项原则,二是该单位的经济业务结构以及行业和单位的具体特征。然后将调查了解所得的实际内控情况与规范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现状与模型之间在控制范围、控制路径、一般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对其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合规性作出初步的综合评判。初步评价的目的在于确定针对被审单位的内控现状有无必要对其全部或一部进行符合性测试。若其全部或一部存在下列情形之一,一般不宜对这部分实施符合性测试:其一,经调查确认现存的某些内控制度与规范的内控模型的差异项目太多或差异程度太大,假如对实在施测试将承担极大的过度依靠风险。其二,从前期调查了解到,由于内控的虚弱,为降低审计风险至可接受的程度,在审计测试中将投进的工作量远大于实施审计中拟可减少的工作量。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符合性测试 符合性测试是指审计职员对初步调查了解中已确定其存在且以为有
必要进行测试的那部分内部控制制度所进行的实际有效程度的一种检测。在测试中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逐一加以检验,然后作出符合、不符合、以及符合程度好、较好、一般、较差等评价,一般应就符合率或不符合率等指标得出量化的结论。符合性测试的路径一般有两种选择:对业务流转范围较大,且各业务间关联性较强的单位可采用按业务流转路径来进行检测各一般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的符合情况,即为横向型测试,这对一般的工商等企业单位较为适用;而对于业务点比较分散,工作职能与公众联系很紧密,更夸大各个职能部分的制度及职员的岗位责任的单位,如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可采用纵向型的测试,即可以职能部分为单元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
4.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测试是在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按照内控制度符 合程度的强弱,抽取不同的样本量,对其进行数目和金额方面的检测,检查它与正确值的偏差,符合性好的少抽,符合性差的多抽,然后根据对样本对象测试的结果推断总体、测定总体的差错率和抽样结果的可信任程度及评估对实在施审计所存在的风险程度。就测试对象而言,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应在符合性测试的范围以内,而实质性测试的路径与前期符合性测试时所采用的路径相同。实质性测试的重点是内控制度中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内控制度符合性较弱的一般控制点。
5.评价总结 在完成了以上测试步骤以后,根据测试记录底稿和分析底稿可得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综合性的评价意见。 四、制度基础审计测试的主要内容
制度基础审计的核心工作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与评价,对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会计控制制度的测试则主要是指对与会计核算规程及会计核算对象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