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基础审计测试与评价(9)
2017-08-04 01:14
导读:(4)检查对外投资治理部分或被授权、委托进行股权治理的经济单体,是否定期提交对外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报告和当期的财务报告。 (5)检查公司
(4)检查对外投资治理部分或被授权、委托进行股权治理的经济单体,是否定期提交对外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报告和当期的财务报告。
(5)检查公司财务部分是否定期编制对外投资收益分划表,投资收益分划表是否如实反映应得投资收益和实得投资收益,是否按国家财政部分的规定汇总编制会计报表。
(6)检查公司的对外投资部分是否对股权收益回报实施有效的治理和控制。
(7)检查公司董事会是否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对股权变动和股权治理等实行全面的内部审计监视。
〈3〉对资产重组控制的测试
资产重组是指以实物资产为主要媒介形态,以净资产为实质内容对资产所有权实行变更的行为,如破产、吞并以及以所有权转移为标志的资产置换等。
对资产重组控制的测试主要为:
(1)检查董事会在作出资产重组的决策之前是否经过周密的前期调查和充分的分析研究。
(2)因资产重组涉及资产权属的变更,因此应检查重组、置换事项是否在国家
有关政策法规答应的范围以内。
(3)检查资产重组或置换中关联方的所有权人代表是否办理过正当的确认手续
并是否订立正当的合同文件。 五、关于制度基础审计的评价
〈1〉制度基础审计评价的意义和目标
制度基础审计的评价是在制度基础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和测试所得结果的评述。是审计职员在调查了解、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结束后所作出的结论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完玉成部测试以后所作的综合性评价。由于审计环境和审计客观发展阶段的局限,在我国制度基础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形成一种独立的审计种别,而是作为于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审计种别中的一种审计手段或审计方法。因此,制度基础审计的综合评价主要是为实施各种具体审计服务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制度基础审计评价的目标,是指审计职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所要达到的总体目的。这些目标包括:
1.完备性 即指经过评价,揭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其承担的经济控制功能,是否完备、健全。
2.实效性 即指经过评价,揭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施,并起到它应有的效用。
3.经济性 即指经过评价,揭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度设置与运行过程中其制度本钱是否低于实施控制后所能减少的非正常经济损失或所能增加的经济收益。
4.一致性 即指经过评价,揭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连续的若干个会计期间内,在以上三个方面(完备性、实效性和经济性)是否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同或相近的水平上。
5.安全性 即指经过评价,揭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来自内部和外部干扰的条件下,能否仍然安全地发挥其正常的控制功能。
〈2〉制度基础审计评价的步骤
在制度基础审计的过程中,当调查了解、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这其中的每一步完成以后都要作出评价,这三步评价是相互关联的,而且是逐步深化的,其具体的评价步骤如下:
1.经调查了解后,描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在与规范模型比较后,对其健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确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符合性测试。
2.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然后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内控制度的符合性以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确定实施下一步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对象和数目。
3.进行实质性测试并作出评价,实质性测试实质上是对符合性测试和评价的进一步检验和认证。
4.性评价 最后的总结性评价包括以上全部调查和测试的结果,是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全面的综合性评价。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制度基础审计评价的基本内容
为使制度基础审计在项目审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制度基础审计的评价应当围绕其审计目标展开,并将其具体化,即应针对以下五个方面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具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