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大唐开元礼》的性质及行用问题(3)

2013-10-04 01:12
导读:都集礼》列入经部似可说明此点。既然如此,综合前朝礼制而成的《开元礼》,也应该归属于礼类著作,故前揭《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通志》
都集礼》列入经部似可说明此点。既然如此,综合前朝礼制而成的《开元礼》,也应该归属于礼类著作,故前揭《崇文总目》、《遂初堂书目》、《通志》、《文献通考》等书把《开元礼》置于经部礼类之属,是极有道理的。 
  诚然,《开元礼》在分记吉、嘉、宾、军、凶诸礼时,都详细记录了诸礼的各种礼仪,但其内容更多是体现各种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而非具体的仪注,尤其在具体的人物姓名、官名和时间上,多具有不确定性,是书中所载祝文最能说明这一问题。若皇帝亲祭,祝文多首称:“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孝(曾孙、孙、侄、子)开元神武皇帝臣某敢昭告于……”若“有司摄事”,祝文则多为:“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嗣天子遣具官姓名敢昭告于……”地方州县的祝文亦与此相类。不仅如此,《开元礼》一书中,不少礼仪就根本未记祝文,仅在“跪读祝文”之后注明:“祝文临时撰”,或“临时制撰”,如卷五六《皇帝巡狩告于圆丘》“亲告”条记:“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东面跪读祝文(祝文临时撰),讫,兴。”[27]又卷六五《时旱祈(雨)于太庙》载:“太祝持版进于室户外之右,东面跪读祝文(其文为水、旱、疠、疫、蝗、虫及征伐四夷,各临时撰),讫,兴。”[28]显然,这些祝文都是在正式举行礼仪之前临时撰写。由此可见,《开元礼》所记更多的是体现五礼的一般原则性规定,与实际操作的礼仪活动是有所区别的。朝廷在举行礼仪活动时,通常都要先由“有司”撰写仪注,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开元礼》与具体的仪注是有所区别的,但仪注所依据的又可能是《开元礼》或其它礼文,故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一言以蔽之,《开元礼》与具体的仪注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以下试作论证。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册府元龟》卷四八《帝王部·谦德》载:

  肃宗初为皇太子,将行册命,有司进仪注,有中严、外辨(办)之礼,及所御衣服有绛纱衣。帝以逼尊极,辞不敢受。公卿议,太师萧嵩、左丞相裴耀卿奏:“此乃旧仪,古今通用。皇太子因心谦让,不欲混同,请改外辨(办)为外备,其中严停,绛纱衣请为朱明服。”诏可其议。东宫旧合乘辂至殿门,帝自宫步至。

据《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此事发生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有司”作“太常”,“绛纱衣”作“绛纱袍”。有司所进册命李亨为皇太子的仪注所依据的是什么呢?萧嵩、裴耀卿说“此乃旧仪”,说明此仪并非新创。《开元礼》卷一○六《临轩册命皇太子》、卷一○七《内册皇太子》记册命皇太子时,皇太子服远游冠、绛纱袍,有中严、外办之仪,与太常所进仪注内容相合。由此不难看出,尽管《开元礼》中记有册命皇太子的礼仪,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开元礼》中的礼文,而是重新撰写仪注,且根据新的实际情况做出若干调整。萧嵩、裴耀卿建议“请改外辨(办)为外备,其中严停,绛纱衣请为朱明服”,得到玄宗的批准,这一变动必然会促使已撰好的仪注相应也要做出改动和调整。于此亦可看出仪注的特点,确如《隋书·经籍志》所言“事在变通,或一时之制,非长久之道”。
  又《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四》载:

  (开元)二十三年正月,亲祀神农于东郊,以勾芒配。礼毕,躬御耒耜于千亩之甸。時有司进仪注:“天子三推,公卿九推,庶人终亩。”玄宗欲重劝耕藉,遂进耕五十余歩,尽垄乃止。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正月,玄宗亲行籍田之礼,有司进仪注:“天子三推,公卿九推,庶人终亩。”但玄宗并未严格遵循仪注,而是“进耕五十余歩”乃止[29]。按《开元礼》卷四六《皇帝孟春吉亥享先农耕籍》载有籍田之礼,皇帝三推,三公、诸王五推,尚书、卿九推,未记“庶人终亩”之事。但在具体实施的籍田礼中,有司所撰仪注虽与《开元礼》之规定并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应该是一致的,如仪注中“天子三推,公卿九推”与《开元礼》之规定就有相近之处。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皇帝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调整,并不完全遵循有司所制定的仪注,这都反映了仪注为“一时之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特点。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据《大唐六典》卷四祠部郎中员外郎条载:“凡国有大祭祀之礼,皇帝亲祭,则太尉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若有司摄事,则太尉为初献,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这是一般性的原则规定。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十一月,德宗亲行南郊祭祀之礼,诏以皇太子为亚献,亲王为终献,《旧唐书》卷一四九《柳登传附弟柳冕传》载:

  (贞元)六年十一月,上亲行郊享。上重慎祀典,每事依礼。时冕为吏部郎中,摄太博士,与司封郎中徐岱、仓部郎中陆质、工部郎中张荐,皆摄礼官,同修郊祀仪注,以备顾问。初,诏以皇太子亚献,亲王终献,上令问柳冕当受誓戒否,冕对曰:“准《开元礼》有之,然誓词云‘不供其职,国有常刑’,今太子受誓,请改云‘各扬其职,肃奉常仪’。”

此事又见于《旧唐书》卷二一《礼仪志》。根据记载,柳冕之建议得到了德宗的批准。这一记载表明,柳冕等礼官在撰修郊祀仪注时,是以《开元礼》为依据的,只不过由于皇太子为亚献,故誓词有了一些改变。由此可见,《开元礼》并不等同于仪注,但仪注又依《开元礼》而定,二者之间显然是体、用关系。
  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礼官王彦威在上《元和曲台新礼》疏中所说的一番话,很能说明这一问题,疏文称:“又国家每有礼仪大事,则命礼官、博士,约旧为之损益,修撰仪注,以合时变,然后宣行。”[30]据此,朝廷在举行礼仪大事之前,首先令礼官、博士据旧有的礼仪进行“损益”,修撰与当时情势相合之仪注,然后宣行。疏文又称《开元礼》为“开元仪礼”,与仪注显然有所区别。此处“约旧”,当然不仅仅是指《开元礼》,如《唐会要》卷八三《嫁娶》载:“建中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敕:‘宜令礼仪使与博士及宗正卿李琬、汉中王瑀、光禄卿李涵,约古今旧仪及《开元礼》,详定公主、郡主、县主出降觌见之仪,条件闻奏,将以化行天下,用正国风。”可见,德宗下制要大臣详定公主、郡主、县主出降觌见之仪,除依据《开元礼》之外,还有“古今旧仪”。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礼官在讨论左右仆射上事仪注时,曾有过如下一段议论[31]

  按《开元礼》,有册拜官上仪,初上者,咸与卑官答拜。今左右仆射,皆册拜官也,令准此礼为定。伏寻今之所行仪注,其非典礼之文,又无格敕为据,斯乃越礼随时之法。有司寻合釐正,岂待议而后革也。伏以《开元礼》者,其源太宗创之,高宗述之,玄宗纂之曰《开元礼》,后圣于是乎取则。其不在礼者,则有不可以传。今仆射初上,受百僚拜,是舍高宗、玄宗之祖述,而背开元之正文,是有司失其传,而又云礼,得无咎哉!今既奉明诏详定,宜守礼文以正之。

此段议论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时人对《开元礼》的认识。论中所言“今之所行仪注”,乃指左右仆射上事之仪注。在众礼官看来,左右仆射为册拜官,据《开元礼》,初上仅受卑官拜;而今所行仪注,则“受百僚拜”,此“非典礼之文”,又无格敕为依据,因此属“越礼随时之法”,“是舍高宗、玄宗之祖述,而背开元之正文”,“而又云礼,得无咎哉!”礼与仪之关系于此可见。礼与仪并不完全等同,此种观念自先秦以来就已存在,如《春秋左氏传》“昭公五年”条载:“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又同书“昭公二十五年”条载:“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