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的内容分析及其成书时代(一)(1)(5)
2017-08-10 01:10
导读:“凡封国若家,牛助为牵徬。” 这是指利用牛从事运输,而没有说到牛耕。《地官·牛人》关于牛的用途有较详细的说明道: “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
“凡封国若家,牛助为牵徬。”
这是指利用牛从事运输,而没有说到牛耕。《地官·牛人》关于牛的用途有较详细的说明道:
“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餐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军事,共其犒牛。丧事,共其奠牛。凡会同、军旅、行役,共其兵车之牛与其牵徬,以载公任器。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以待事。”
这里面的牛有三种用途;一是作为祭祀的牺牲,一是作为肉食,一是驾车。《诗·小雅·黍苗》。“我任我辇,我车我牛。”《书·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也是说用牛来驾车。贾公彦的《周礼正义》就说《周礼》中没有谈到牛耕(原文是说周时没有牛耕,他以为《周礼》是周朝的作品)。
《周礼》中也没有关于铁器的记载,《地官》说。
“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之厉禁以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地图而授之。”
《秋官·职金下》说:
“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媺恶与其数量,揭而玺之,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入其玉石丹青于守藏之府。”
全是以金玉锡石并称而没有铁。关于“金”,依《说文解字》的解释,固然可以说作五金,然而这是汉人的说法。《周礼》以金、锡并列,正是青铜器时代的铜与锡,《周礼》中的“金”,解释为铜,没有丝毫困难,而没有铁的痕迹。春秋末年已经发现用铁,如鲁昭公二十九年晋国铸铁刑鼎,是很有名的故事.春秋末年也曾有过牛耕,比如孔子弟子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全是很好的证据。在春秋末年已经发现的事,《周礼》中还没有踪迹,这意味着二种事实,《周礼》的作者至少对于这两件事还不熟习。
农民的负担,就是说领主们对于他们的剥削程度如何,据《天官·大宰》的记载道: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二曰四郊之赋,三曰邦甸之赋,四曰家削之赋,五曰邦县之赋,六曰邦都之赋,七曰关市之赋,八曰山泽之赋,九曰币余之赋。”
九种赋敛大体上可以分作两类,从“邦中之赋”到“邦都之赋”全是田赋。“邦中”指城郭以内说,“四郊”指近郊远郊说,距王城一百里以内;“邦甸”是六遂所在,距王城一百里到二百里地带;“家削”指距王城二百里到三百里地带,有公邑和采地;“邦县”指三百里到四百里地带,有公邑和采地,“邦都”指四百里到五百里地带,也有公邑和釆地。其余三种赋在性质上有些不同。“关市之赋”是“司市”、“司关”所敛的财贿。“山泽之赋”是山林川泽的地征,由“山虞”、“泽虞”,“川衡”、“林衡”来收敛。“币余之赋”是政府机关法定用款的余额,由职币来收敛。赋税的比率,据《地官·载师》说: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龚自珍与今文经学
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