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3)
2017-09-14 01:10
导读: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社区政府和社区集体经济,外来资金极少;③有相当一部分非农 企业还没有突破“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格式;④社
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社区政府和社区集体经济,外来资金极少;③有相当一部分非农
企业还没有突破“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格式;④社区企业几乎完全分布
在社区范围内,以联产或个体形式出现的私营企业还没有摆脱血缘关系的束缚,人、财
、物基本上来自于家庭内部。这种地缘性和血缘性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它的分散性,形成
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式。分散格式的第一个结果是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不能
取得规模效益。由于分散化造成了效益的不经济性:①不能从外部获得利用城镇基础设
施的便利;②由于农村通讯设施和交通条件落后,还使这些分散的非农企业信息不灵,
不能适应市场行情的变化;③由于企业独居一隅,不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加强技术改造
和分工协作;④这种分散的非农经营同兼业并存的格式,不利于农民传统习性的改造。
乡村非农产业的分散格式还给整个农村社会带来了负效益,一是分散的非农化使土地大
量浪费,二是不利于污染的综合治理;⑤这种非农化的分散格式还严重阻碍农村劳动力
的转换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在探讨未来中国城镇化道路时,学者们首先对县辖镇增长的动力机制作了分析,认
为有四种模式:第一,行政指向型,相当一部分县镇是由人民公社发展而来;第二,乡
镇产业指向型,由于乡镇产业的发达而引起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的集聚而发展起来;第
三,集市贸易指向型,由集市贸易商品交换地发展形成;第四,交通关键指向型,分布
在港口码头,公路、铁路沿线。
学者们主张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关键题目是向什么样的城镇集中,即选择一条什
么样的城市化道路。目前有五种观点:一是大城市论,以为大城市经济效益好,城镇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应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1 〕二是小城市论,以为大城市已经膨胀,为避免城市病
应发展小城市;〔2 〕三是中等城市论,中等城市是集中与分散相同一的社会结构实体
,机动灵活,容量大,而且是沟通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桥梁;〔3 〕四是主张大城市与小
城市齐头并进,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五是多元城市化的观点,主张因地制宜,不
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城市化方针;六是区域现代化,主张以某个特大城市或大城市为中心
,以若干中小城市为中介,与地区内众多小城镇和乡村形成网络,实现区域的产业化城
市化。〔4〕
固然在具体的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但存在着基本的共叫:①城
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国家或迟或早都要实现城市化;②要走有中国特色的
城市化道路,控制大城市规模,公道发展中小城市,以乡镇企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布局
公道、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是中国城市化特色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社会组织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革引发并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分化重
组。农村社会学对组织结构变迁中的两个题目研究较为集中,一是因旧体制惯性作用与
新体制尚不健全双重原因派生出的一系列题目;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出现的新型社
会组织。
始于1982年底,止于1985年的建乡工作,改“政社合一”为政社分开,适应了农村
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也
存在着一些题目。
研究者们留意到一些农村地区基层政权组织功能削弱的现象,并对其原因做了探讨
。很多基层政权的建设先天不足:①党政关系尚未理顺,政府职能难以发挥。在农村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层组织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在实行政社分开,建立分权以后虽有所改善,但
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党政关系仍未理顺,具体表现为党委具有实际上的人事任免权
和政府工作的最高决策权。政权组织的职能削弱萎缩;②以政代企现象严重。由于党委
、政府和经济组织的职能划分不明确,尽大多数乡镇的经济组织没有成为相对独立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