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9)
2017-09-14 01:10
导读:向非农业部分的转移表明,诱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分转移的原因并非是农业劳动生产 率的进步,而是土地资源相对于劳力资源来讲更加稀缺,人均占有
向非农业部分的转移表明,诱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分转移的原因并非是农业劳动生产
率的进步,而是土地资源相对于劳力资源来讲更加稀缺,人均占有耕地和人均收进的低
水平反衬出现代部分的高收进,在比较利益的推动下,出现的“外拉式”的劳动力转移
特征;②长期以来优先发展重产业,忽视了服务部分的发展。与重产业相比,服务部分
具有资本有机构成低、提供就业机会多的优点。片面夸大重产业的优先发展,形成了我
国现有的产业快速发展与劳动力就业缓慢增长和城市化的滞后,导致了城市不能吸纳农
村活动人口,城乡劳动力失业并存的矛盾。目前,我国城市产业也有着向资本高度密集
型的结构转化,还会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资金约束加剧。城乡隔离和农民素质低下,又
限制了农民直接进城就业的条件;③庞大的人口规模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的难度。据估计,到本世纪末,农村劳动力将超过5.4亿,而农业生产只需1.6亿人
;这表明将有3.8 亿人或每年2000万人需要自谋出路。更严重的题目是,这部分劳动力
由于文化状况不佳,劳动力就业替换能力极差,很难争取到就业机会。
针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与题目,学者们进行了一些对策性思考。目前我国农
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西方国家近代产业化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不同。西方国家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与近代产业同步进行的。近代产业既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又不存
在物资、资源制约的题目,城市人口相对较少。因此,从总过程观察,农村人口的非农
化曲线较为平滑。我国现实与之相比,无论是现代产业特点或资源条件(特别是人力)
都大不相同,而且我国现有大中城市人口基本饱和,城市人口就业题目日趋严重,小城
大学排名 镇与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容量同样有限,不可能为庞大的过剩农业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
机会。显然,从农业逐年转出的过剩劳动力无法及时被其他产业部分所吸收,过剩劳动
力的转移将是一个沉重而缓慢的过程。农村劳动力将首先在乡镇企业中吸收消化,向小
城镇转移,随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对经济效益要求的进步,再向中小城市转移,最后踏上
向大城市转移的道路。因此,首先应当把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市场发育条件较好,
有发展前途的高层次小城镇作为发展的重点,为非农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创造条件。农业
生产率的进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要保证农
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首要的题目是为经营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各级政府
要矫正投资行为的偏差,努力增加农业投进。乡镇企业要走吞并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向城
镇集中,以保护耕地和聚集乡村产业化所需的资金,向规模产业的方向发展。我国现有
的数以百计的大中城市,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应该对农村人
口城市化作出应有的贡献。随着发展资金的充实,产业结构的优化,基础设施的改善以
及内部就业压力的缓解,应逐步弱化直至彻底摈弃城乡隔离制度,除了严格控制极少数
特大城市的人口流进外,应把大多数大、中城市向农村人口开放。否则,中国城乡经济
发展就很难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13〕
五、农村家庭与亲族关系研究
1.农村的家庭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家庭均匀人口一般在5口以上, 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占主导地
位。由于家庭规模较大,家庭结构复杂,家庭关系也就复杂。在一个家庭中经常同时存
在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婆媳翁婿关系、妯娌关系。每个家庭大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致都承担以下一些功能:生产与消费功能,赡养功能,婚姻生活与生养功能。
近来的研究发现,农村家庭的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家庭规模缩
小。据农村居民抽样调查资料,1985年农村均匀每户常住人口为5.12人,1996年已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