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8)
2017-09-14 01:10
导读:一时期内,农业劳动力非但没有过剩的征兆,反而出现严重的短缺,人民公社体制不仅 框定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低层次开发的模式,而且农村经济结构倾斜
一时期内,农业劳动力非但没有过剩的征兆,反而出现严重的短缺,人民公社体制不仅
框定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低层次开发的模式,而且农村经济结构倾斜日趋恶化,从而尽大
部分农村劳动力束缚于粮食种植业的狭窄空间。
粮食的短缺,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和单一的就业制度以及国家产业化
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失误,使我国在1949~1978年这段时期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性、有持久效应的转移极其微弱。〔11〕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对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农村生产要素活动和重
组的种种束缚被层层打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林牧副渔业的比
重逐步上升。产值结构的变化同时伴随就业结构的演变,乡镇企业充分发挥了劳动替换
的特点,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相
联系,农村小城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小城镇适应了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农民办
企业,农民进城镇做工是小城镇形成的基本内涵。但至今小城镇有明显的分散性、规模
小的特点,因此,目前小城镇聚集人口规模很少,不能独立完成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
任务。尽管10年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但小城镇人口机械
增长的速度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率很不相当。目前特大城市、
大中城市大都人满为患。
十余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特征是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因此,尽管非
农产业就业已形成富有生机的格式,但在总体上未突破农村的区域空间。现阶段农民向
非农产业转移,通常是农民用自己的投资就地或就近创造非农就业的机会,而不是被城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市吸收。这种就地转移政策是长期城乡隔尽的产物,当城市体制改革进进攻坚阶段,城
市自身发展处于以稳定为条件,然后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高层次的稳定,这样一种
胶着状态时,有序性、渐进性的发展是多数城市化优先考虑的题目,因此不答应对人口
迁移的控制方式进行根本性重大的调整,劳动力活动不畅,农民还难以取得与市民同等
的竞争机会。因此,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只能以活动人口的状态存在。〔12〕
总之,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是:伴随着外部条件的逐步完善,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机制已有所启动,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城镇化运动也日益显示出积极
作用。但现实也同时表明,在总体上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处在农村内部转
移的低级阶段。从长远看来,这一初始转移又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可逾越的阶
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在脆弱农村内部转移基础上的人口城市化是不可能持久
的,而且潜伏着使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倾斜的巨大风险。没有农村内部转移的充分发育,
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坚实支撑,人口城市化即便有初期的大推进也是难以为继的。
事实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业已面临一些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现
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一定的高度,即农业生产只有形成一定的
超过自身需要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时,相对于进步了的生产率和人均农产品的供给能
力,出现了过剩的劳动人手,才会推动社会分工,使一系列国民经济部分得以分离出来
,从而才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题目。二是产业等现代部分
的发展及其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一方面表现为现代部分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收能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产业品市场对新劳动力所形成的追加产品的实现能力。产业
等现代部分的发展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方面的条件时,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的
出路。由此看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不完全具备发达国家转移农业劳动力的
那种条件,并且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又加大了难度:①1979年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