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5)
2017-09-14 04:50
导读:1985年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目不断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呈下降趋势。1978-1984年劳 动力转移的年均匀速度为12.3%,1985-1994下降为年均匀8.0%,降低了4.3个
1985年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数目不断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呈下降趋势。1978-1984年劳
动力转移的年均匀速度为12.3%,1985-1994下降为年均匀8.0%,降低了4.3个百分点。其中
,向城镇转移的速度由前一阶段的29.4%下降为12.5%,降低了约17个百分点;在农村就地转
移的速度由11.0%下降为7.3%,降低了3.7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劳动力配置状况与城乡资本配
置状况形成了一些矛盾:第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下降与农业资金投进比重的降低产生
了矛盾。第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下降与农村资金向城市活动的增加产生了矛盾
。[6]
“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传统城市化方针,既不符合人口城市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也不适应劳
动市场发育与产业发展的要求。几年前,我发表过如下一些观点:“下围棋做好两只眼,全
盘就活。农业人口转移这盘棋也要做好两只眼,一是发展小城镇,二是发展大中城市。”“
过往我们只对中小城市提发展,而对大城市则讲控制。这种观念已经过期了。大城市也要发
展,由于大城市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现在很多城市带动不了四周的小城镇与农村
,有人将其比喻为小马拉大车。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规模小。”“如今,农
民工进城是对城市的一种挑战。不要怕,没有挑战就没有进步。过往没有农民工进城,水、
电、气供给紧张及道路拥挤等城市病还是存在。应该有勇气扩大城市规模。按一般规律,在
城市化加速时期,城市规模在2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就能翻一番。”[7]季建业等引
用了我的上述观点后指出:“宋林飞教授的发展大城市的主张,反映了江苏省学术界的新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向和实践的新发展。我们身处苏锡常前沿地区深深感受到实施这些主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8]
三、支撑性政策条件
1.稳定与保护农业
有人以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一度徘徊,不
能说是由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造成的,而主要是由农村经济政策,包括价格政策、投进
政策的某些失误造成的。农民之所以不安心务农,主要是由于与其他行业相比,务农的比较
利益最低。因此,继续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减少农民负担、增加农业投进与农民收进,应
是今后农村政策的主要取向。
一些农村基层领导与学者,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自由地发展上风产业,忽视农业利
益与投进,忽视农业保护。固然很少有人公然这样主张,但实践中往往能看到这种主张的负
面影响。这需要认真加以纠正。
农业和大量外流是否会导致农业产量和生产力下降?美国经济学家李普顿曾以非洲社会为例
证实,人口外流会导致农业产量的下降。但也有人以印度西爪哇为例,证实了相反的观点。
在农业条件较差的地区,人口活动和农业产量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而在农业条件较好
的地区,一些农民进进城里专事非农业活动,他们留下的劳动力空缺一方面通过当地劳动力
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布,另一方面则通过农业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的流进而得到
弥补。也就是说,在农业条件较好的地区,短缺的劳动力可以通过一种梯级活动模式得到补
充。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是,50年代香港新界手产业兴起,大部分本地人都移居城镇或海外
,这导致了大批广东人的涌进,以从事当地急需的蔬菜种植。在这种情况下,人口活动显然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未导致农业产量和生产力的下降,只不过使农产品种类及各自的产量有所变化。[9]
这种例子,在苏南农村也已常见。
2.优化农村家庭的资源配置机制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实施以来,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一是带来了自由劳动,二是进步了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