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基本对策(6)
2017-09-14 04:50
导读:民种地的积极性与农业生产率,三是加快了农民致富的速度。如今,第一种正功能的活力依 旧,其余两种正功能则都在衰奶。农业比较利益低,使越来越
民种地的积极性与农业生产率,三是加快了农民致富的速度。如今,第一种正功能的活力依
旧,其余两种正功能则都在衰奶。农业比较利益低,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抛荒或敷衍农事。从
而,造成一批低产田与抛荒田,局部地区降低了农业生产率。有人估计,1992年秋播全国有
400多万亩抛荒或半抛荒。改革初期,农民收进的增长程度相当高,80年代中期增长速度则
逐步放慢。据统计,1979-1984年,农民每年人均纯收进实际增长15.1%;1985-1988年,农
民每年人均纯收进实际5%;1989-1991年,农民每年人均纯收进实际增长0.7%。家庭作为农
村资源的基本配置单位,其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第一种局限性是缺乏规模经营;第二种
局限性是土地的束缚,已经专门从事非农业的原农村劳动人口,也有一份承包地。
维持这种“职业双重化”现象会导致三种结果:一是非农职业稳定,收进较高者抛荒;二是
纯农户难于形成规模经营;三是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为了逐步解放这些题目,宜采取
如下对策:(1)家庭承包土地的使用权通过市场进行有偿转让,以每亩年均纯收进3-5倍金额
为参数,买卖双方协商议定土地转让价格。(2)乡、村社区组织充当中介,保证公平交易与
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3)鼓励农民“彻底转业”,把土地转让费以股份形式投进乡镇集体
企业。(4)培养“职业农民”,发放优惠贷款,建立与扩大家庭农场或合作农场,促成规模
经营。
目前,我国农户均匀经营耕地面积只有7.1亩,这样的规模缺乏国际竞争力。日本全国均匀
每农户经营面积1.2公顷,西德是16.9公顷,欧洲是17.4公顷,美国事184.5公顷。因此,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模经营是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要措施。
以前,国际上流行的观点以为,兼业农户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过渡的现象,随着农业
人口向非农业大量转移,它会自动消失。因此,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兼业农户采取
限制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可后来发现,兼业农户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多好处:一是兼
业农户有多种收进来源,对农业投资量更大;二是兼业有利于截留农村人口,不使其过度流
进城市。有人提出过一个“农户兼业模型”:第一,降低农产品的相当价格会进步兼业率。
进步农产品的相当价格,则会降低兼业率。第二,非农产业预期工资率的进步,会进步兼业
率。兼业的预期工资率的降低,会降低兼业率。第三,强制性农产品收购的份额越大,兼业
率越低。现代民办各国的兼业农户有增长的趋势。日本1965-1985年兼业率,由78.5%上升到
85.7%。美国1959-1969年兼业农户率,由44.9%上升到54.3%。挪威、瑞士、法国、意大利
等国,70年代兼业农户率都增长到50%以上。在兼业农户中,1兼农户(以农业收进为主)不断
减少,2兼农户(以农业收进为辅)不断增加[10]。为此,我国政府可吸取国际上的
经验和教训,一方面要鼓励一部分在城镇有稳定职业与收进者全离农,另一方面答应一部分
在城镇工作的人,保存他们在农村的口粮地,并鼓励他们支持其他家庭成员在农村务农。
3.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指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个奔腾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
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目前仍有一些农村基层党政领导以为,乡镇企业实际上
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而往往被“打进另册”对待,在信贷、能源、原辅材料供给、企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评优以及国家项目安排、组建企业团体、给予外贸进口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企业同等的待
遇。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题目十分突出,乡镇企业经常受到“挖社会主义墙脚”、“搞不
正之风”等指责。近几年来,这个题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但不享有城市国劳企业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