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8)
2017-09-19 06:10
导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42页。〖zw)〗,这完 全是将儒家所推崇的礼拿来规范乡民实际的行为,可谓礼治极致。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42页。〖zw)〗,这完
全是将儒家所推崇的礼拿来规范乡民实际的行为,可谓礼治极致。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广大乡村也有类似乡约的控制制度。较著名的如瑶族的石牌制,至迟
在明代已出现。瑶族村民们为解决纠纷,平息争端,推举出有威信的头人,制订共认的行为
准则,勒之木石,即为石牌律。各个石牌的具体条文并不完全一律,但概括起来无非以下几
方面:“1、阐明订阅石牌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2、保护私人财产。3、保护生产。4、保
障人身安全。5、保护进山公平买卖的行商小贩。6、防匪盗。7、维护山主的权力。”〖zw(
〗胡起看等:《盘村瑶族》,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116页。〖zw)〗其余如苗族 “议榔
”,布依、侗、水等族的“合款”,海南岛黎族的“峒”,台湾高山族的“社”等,均是与
乡约类似的社会控制制度。
我们知道,社会控制可分为外在化控制(external control)和内在化控制(internal contro
l),法制属于前者,礼治属于后者。中国儒家的理想,当然是走在内在化控制的路子。孔子
曾告诉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费孝通先生在谈中国社会的乡
土性说:“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
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zw(〗费孝通:
《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页。〖zw)〗
在一些小而孤立的乡村社区中,礼治的方式确可收到实效,并且礼这种人们熟悉的社会控制
方式较之外加的异己的法治方式,更易为人们接受。王同惠女士先容了3…年代实行石牌制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的瑶民对外加法治的态度:“自从***十九年广西省政府颁布了各县苗瑶户编制通行之后,
花篮瑶不久就受编了。每村都有一个由政府史义委任的村长。幸亏史义上的村长只有名义,
仍没有什么权力来利用这名义。在‘户编制度’之外,仍有“头目制度”;名义村长之外,
仍有实际村长。而一切本务的运行,仍靠着他们原有的头目制度。”〖zw(〗王同惠:《花
篮瑶社会组织》,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9页。〖zw)〗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孤立封闭的局面必然逐步打破,而礼“空为仪式者,令不必行”〖
zw(〗《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zw)〗。是故“宋朝以后
,礼的调整作用总的看起来呈下降的趋势。统治阶级面对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不得不由重礼而改为重刑了”。〖zw(〗张晋藩:《再论中华法系的若干题目》,《中国政
法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zw)〗礼与法的这种易位,实在是社会变迁所必然遭碰到的现
实,由于“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zw(〗费孝通
:《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7页。〖zw)〗
〖jz〗六
在中国历代乡村控制方式的选择中,对礼的推崇大大超过了对法的呼唤。在理想型(idealty
pe)的“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由于每个人都生于斯、死于斯,大家长年累月
处在一个面对面的小群体中,“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四周的人
人也是人小就看惯的”。〖zw(〗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5页。〖zw
)〗这样的社会里,个人自然重视旁人对自己的评价,自然要讲礼,连盗贼也为留下阳后一
块生活的落脚地而奉行“不吃窝边草”的准则。孔子是雄辩的,可“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由于在他看来,为“士”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