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9)
2017-09-19 06:10
导读:称孝,乡党称弟”(《论语·子路》)。要做到这一点,行为就需小心翼翼,符合礼俗。 然而,***上礼的上风,并不即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礼可以完全取代法
称孝,乡党称弟”(《论语·子路》)。要做到这一点,行为就需小心翼翼,符合礼俗。
然而,***上礼的上风,并不即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礼可以完全取代法。宗法制和乡约制皆
源于礼,礼的施行要责备民普遍的自觉。《礼记·礼运》载:“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躲
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但这一状态最少从目前看是从未达到过的。礼发生于孤立稳定的环境,可“鸡犬
之声要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社区,在老子的时代就已经无由寻觅的昔日黄花。是故宗法
制度、乡约制度,亦必配备相应的制裁手段,否则决难实施。连僻处深山、民风淳朴的瑶民
,也要在其石牌制中附加罚款、没收家产、炮打、死刑、株连诸种型法。〖zw(〗胡起看等
:《盘村瑶族》,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页。〖zw)〗。可见中国的礼治,并没有人们
设想的那么易行,礼作为一种理想的规范而存在,维系它的气力依然要借助法,所谓“德礼
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一)是也。
前文已说过保甲制能对礼的借重,而宗法乡约之制同样有对法的依靠。礼与法二者,在中国
乡村社会控制中,名虽对立,实可相通。这或许就是中庸,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礼记·中庸》)。后儒生也看出圣人的大同境界难以兑现,遂有“德刑并用,常典也”。
〖zw(〗[汉]荀悦:《申鉴》卷二《时势》。〖zw)〗的说法。董仲舒明确提出“阳为德,
阴为刑”(《汉书·董仲舒传》)的理论,虽重礼,却已给法留下了相应的地位。两汉以来历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代统治者的“阳儒阴法》政策,实即礼法并施、各用其长。这就是中国乡村社会控制所走过
的道路,大概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吧。
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快步向现代化迈进,封闭孤立的状态将不复存在,健全与完善法律制度
,已成为我们确当务之急。但是,中国社会究竟有几千年礼的积淀,广大乡村尤其如此,社
会控制制度的改革,必须考虑这种国情,否则“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
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zw(〗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
书店1985年版,第7页。〖zw)〗
考虑国情,利用传统的探索已在进行。近几年中,我国广大乡村政府与村***合制订的村规
民约,正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甚至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村村寨寨也多联系各自民
族传统立有规约。〖zw(〗可参见钟年:《广西融水红瑶婚姻、家庭及习俗心态调整·村民
民约》,《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1987年;孙秋云:《社会变迁中的瑶族青年·政治生
活方式》,《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zw)
〗在农村发展产业途径的选择上,费孝通先生等人提出不打散农民家庭,而是把工厂搬到他
们身边的离土不离乡的办法,以为“这是我们几十年来养成的乡土社会向产业时代过渡的比
较妥当的道路”〖zw(〗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z
w)〗
这同样是结合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的尝试。对传统的宗族团体,台湾省的学者也设想让
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展积极的作用。〖zw(〗陈绍馨:《姓氏·族谱·宗亲会》,《台湾的
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版。〖zw)〗
这些有益的设想及实践,对我们构思今后中国乡村社会控制制度有极大的启发意谘。法制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念的增强和法律措施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只不过在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