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皮革企业竞争力研究从价值链视角分析-海宁皮革(4)

2013-05-07 18:16
导读:(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海宁皮革企业为选取样本来研究提升皮革企业竞争力的对策,首先对海宁四家皮革企业的主要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由于有几家公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海宁皮革企业为选取样本来研究提升皮革企业竞争力的对策,首先对海宁四家皮革企业的主要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由于有几家公司不愿公开名称,故将公司的名称进行了更改,以下简称为飞乐集团公司,恒森控股公司,蒙益公司,富达裘革公司。这四家公司包括了上游制革公司和下游皮具产品加工公司,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企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除重点对这四家皮革企业访谈之外,同时还对其他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对浙江三星皮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查,进行竞争力和价值链的分析。再次是对皮革城的经营者进行了销售访谈以及调查了销售较好的产品品牌,对中国玻纤下属子公司巨石集团的价值链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借鉴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二、企业竞争力和价值链文献综述
(一)企业竞争力
围绕着企业如何获取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各种理论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根源问题进行了探讨。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等,这些理论从竞争力的不同来源进行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
1.竞争优势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发表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揭开了竞争力的新篇章。波特认为企业在行业中的定位决定了企业的赢利能力,而长时间维持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拥有两种基本竞争力:低成本和差异化,企业为获得这两种基本竞争优势可采用低成本、差异化和目标集聚三种竞争战略。
2.企业资源理论
Barney(1991)认为企业是一组独特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呈现出异质性,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Grant(1986)认为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将长期存在,从而使得竞争力呈现可持续性,识别关键资源并对之进行有效地开发、培育、保护和提升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资源理论认为,应将企业的资源置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中,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并通过SWOT方法与竞争对手比较,判断企业竞争优势和劣势,企业的战略定位于能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回避威胁的经营活动中。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3.企业能力理论
Prahlada和Hamel(1990)这两位教授认为,凡是持续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持续不断地开发和强化企业的某一能力,并通过这个能力形成竞争力,他们认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能力是企业多方面的资源、技术和不同技能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企业能力理论从企业内部观点出发分析企业和市场情况,企业被看作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企业内的资源有很多种,而经营者往往很难确定自己的独特专有的资源是什么。
三种竞争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企业获得竞争力的根源,三种理论认为获得竞争力都需要与其他企业具有差异的元素,但是获得这些元素的方面可以不同,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建立起与其他企业具有差异的方面获得竞争力;三个理论都是对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忽视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的研究。
(二)价值链理论
1.对价值链概念及内涵的研究状况
在国外的研究中,价值链最初关注的主要是单个企业,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认为价值链(如图1)是各种活动的组合,包括设计、供应、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部分,基本活动主要指生产、营销、内部和外部物流以及服务等环节,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和企业基础设施(如管理、财务等)环节。
 

资料来源:迈克尔•波特(1985).竞争优势(中译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7.
波特的价值链模型主要关注的是单个企业,波特之后的价值链概念注意到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后来,价值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此时,价值链的概念成为一个网链的概念。大卫•波维特在2000年的时候提出了价值网的概念,他认为价值网是一种新业务模式,它将顾客日益提高的苛刻要求与灵活及有效率、低成本的制造相连接,采用数字信息快速配送产品,避开了代价高昂的分销层;将合作的提供商连接在一起,以便交付定制解决方案,将运营设计提升到战略水平,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中国大学排名


而国内对价值链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以往的理论基础上,国内的研究强调运用,阎达五(2004)以制造型企业为例说明了一种价值链的模型,认为价值链包含工作流、实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曾铮,张亚斌(2005)用成本法来定价价值链,而梁桂川,梁罡(2006)认为价值链则是有能力要素组成,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胡大立(2006) 通过比较,认为价值网络的思想打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和价值活动顺序分离的机械模式,围绕顾客价值重构原有价值链,使各环节更加协调。在价值链的基础,价值链有了新的发展,刘华军(2007)认为供应链也是在价值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波特的价值链主要体现是企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的价值链,波特之后学者则侧重研究企业之间的联系组成的价值链,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在企业中,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企业外部的价值链。
2.对价值链治理和管理的研究状况
在国外的研究中,早在1994年,Gereffi就提出了二分法的价值链治理类型: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治理、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治理。Humphrey,Schmitz(2000) 和 Humphrey(2003) 共同研究,又提出了四分法的治理类型:层级型,市场型治理,半层级型治理,网络型治理。Gereffi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之上,他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2002年提出了五分法的治理类型: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受制型,层级型。
在国内的研究中,阎达五(2004)认为价值链可分为内部机制链、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对价值链的管理也就是对这些链进行计划、协调、分析和控制;宋建波(2004)提出价值链管理是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信息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在王海林所著的《价值链内部控制》则认为价值链管理也需要内部控制。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较为不足。
上一篇:基于精益生产下的企业团队建设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