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体制转轨与养老保障模式的可持续性(5)
2017-09-05 02:32
导读:因此,开始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后,他们的个人账户中有一部分是“空账”。目前的制度下实行的是养老基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
因此,开始实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后,他们的个人账户中有一部分是“空账”。目前的制度下实行的是养老基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不管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发放,还是社会统筹部分基础养老金的发放,都从一本账中支出,剩余部分留作部分积累。由于个人账户中存在的“空账”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绝大部分用于当年养老金发放,养老保险基金实际积累额小于职工个人账户记账额。随着这项制度的实施,空账积累的数额越来越大。目前,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已经达到1990亿元的规模。这就造成改革后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个人账户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实质上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仍然是百分之百的现收现付制度。甚至可以说,现行体制是在用个人积累的资金,补偿社会统筹养老基金积累的不足。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养老(包括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而且要求在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在中国养老保障问题已经显示出潜在危机的情况下,个人、家庭和社会对未来却缺少未雨绸缪的充分准备。首先,政府和社会缺乏对于养老危机的宣传,老百姓缺乏关于养老保险的必要知识。目前进行的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也缺乏操作中的透明性。关于改革会对个人和家庭带来怎样的影响,每个人需要如何进行准备,都没有明确的宣传。其次,由于缺乏充分的宣传,个人和家庭都没有为养老做出足够的保险安排,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对政府有强烈的依赖感。如果说人口老龄化和制度转轨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的话,个人缺乏积累则会进一步扩大这个缺口。第三,当新的一代独生子女成长起来之后,由于他们受到的溺爱和宠惯,家庭观念和对父母的责任感大大降低,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必然将会遇到挑战。最后,由于就业压力增强,实际退休年龄趋于大幅度降低,加大了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选择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需要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做出和经验的回答。首先要回答的是,目前实行的养老基金积累和发放的“现收现付”制度是否有效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应该向哪种制度转变,如何以及应该以多快的速度实现这个转变。
其次要回答,劳动力市场怎样影响养老保障,包括退休年龄是否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可以成为一种减轻养老压力的出路,劳动力迁移应否和怎样成为减轻养老压力的积极因素。最后要回答,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是否值得继续发扬。如果是的话,国家应该提供哪些激励手段鼓励家庭养老,以弥补社会养老资源的不足。下面我们分别讨论这三个问题,并对政策转变方向提出建议,论证转型的政策可行性。
四、向个人积累制养老保障模式过渡
根据国际经验,支撑一个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三个条件,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或条件发生了变化,这个制度就难以为继了。第一个条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也就是说,需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劳动年龄人口,才能足以支撑现有的退休人口。第二个条件是一个有效率的税收体系,得以把所有潜在的养老保险缴费足额收取上来,否则便造成积累与发放之间的缺口。第三个条件是需要有一个有效且安全的基金管理和治理结构,以确保养老基金是被正确地投资并保值、增值的。由于这是一种化的养老基金,一旦基金被滥用或投资失误,损失则是致命性的。
在发达国家,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障模式,是在存在着竞争性的市场和投资管理体制及治理结构的条件下,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时建立起来的,养老基金的积累一度相当充足,形成覆盖广、保障充分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越来越重,这种养老基金积累模式就出现了危机。鉴于这种情况,对本国所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反思和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例如,英国逐渐把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标准提高,同时降低基础养老金支付水平和调整标准。瑞典则在以往普遍受惠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中引进了个人账户,以加强个人缴费与年金待遇之间的联系。美国正在探讨用个人储蓄账户替代原来由在职者支付老年人养老金的办法。而实行新加坡模式的智利,已经将原来完全由政府兴办的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原型的德国模式(Murton,2002),在面对老龄化挑战的情况下,也开始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旨在通过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个人账户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