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体制转轨与养老保障模式的可持续性(6)
2017-09-05 02:32
导读:在目前的中国,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显然是不存在的。而从第一个条件看,虽然目前的劳动年龄人口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社会的养老负担已经开始大幅
在目前的中国,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显然是不存在的。而从第一个条件看,虽然目前的劳动年龄人口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但社会的养老负担已经开始大幅度上升。此外,从目前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养老负担将会以更加剧烈的方式提高。图2显示的是我们对200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的描述和对2020年的预测,其中按照女性20岁—55岁和男性20岁—60岁的标准划分,标出了劳动年龄的范围。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年龄组与老年组之间的关系,即全社会养老负担将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劳动年龄组内的年龄变化,使得社会的养老能力很快降低。例如,从图2的左半部分看,2000年城镇劳动年龄人口虽然还比较年轻,呈金字塔形状分布。但是,从图2的右半部分看,到2020年这个金字塔将会倒转过来,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中的年龄结构届时已经严重老化。其含义是,如果人口的增长率维持目前的水平不变,2020年之后的20—30年中,中国社会的养老负担将提高到不堪承受的地步。
目前中国城市的现收现付式统筹养老制度执行效果究竟如何,也是值得做出评价并依此进行重新选择的重要依据。按照改革的进程和要求,迄今为止城镇职工被社会统筹养老覆盖的比例应该有较大的提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2002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到2002年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只占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44.9%,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为85.4%。城镇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与1996年的水平(44.2%)基本持平。按照1996年参加该项目的为8800万人这个数目来看,如果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参加比例较高,由于这两个所有制部门的就业总量已经达到1.4亿,其他所有制单位显然基本没有参加这项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在1996—2001年期间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比重从42%下降到37%,所以,尽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总人数增加到9198万人,该项目对全部城镇就业人员的覆盖率却降低到只有38.4%。
大学排名
在五城市调查的全部未退休劳动者中,当问到个人是否参加了社会养老统筹时,只有48%的人宣称参加了,27%宣称没有参加,有22%的人没有回答,3%回答说不知道。而当问到提供的养老保险形式时,30%称企业不提供养老保险,27%说由单位发放,25%没有回答,16%回答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发放,有1.2%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0.7%为其他。总体来看,回答说没有养老保险,或者不回答或者称不知道的劳动者,所占比重在两个中都超过了50%。这一方面表明,目前的统筹养老保险覆盖率并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个人不知情,并且除了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之外,个人基本没有其他的选择。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宣称没有参加社会统筹养老的,可能包括几种情形。
第一,参加社会统筹养老的总体数量,在多数情况下是地方改革进展的结果,或者是企业的决定,个人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在那些社会养老负担重和非正规就业比重高的地区,以及对于那些非国有企业和小企业,社会统筹养老的覆盖率就会较低。第二,在由于下岗和再就业、更换工作、企业转制等而到劳动者工作流动的情况下,个人有时也有一定的选择机会,决定是否参加社会统筹养老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个人特征也会影响到其选择。第三,除了宣称不知道是否已经参加社会统筹养老项目的情形外,一部分认为没有参加的人,也会由于不知情或者从企业实际发放养老金情况不好,而做出没有参加的判断。这说明该制度执行中存在着实际问题。
为了从经验上解释究竟是哪些人以及为什么尚未被社会统筹养老制度覆盖,我们通过一个probit模型对是否加入社会养老统筹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通过选择一些上相关的解释变量,如地区变量、工作单位变量和个人特征变量,回归结果显示出下列结论。第一,在参加社会养老统筹方面,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的覆盖率最高,而西安和武汉的情况最差。第二,企业规模越大,参加社会养老统筹的概率越大;从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看,国有和国有控股单位职工被覆盖的程度最高,而私人企业职工被覆盖的程度最低。第三,从个人特征来看,受程度以及对自己寿命预期的乐观程度与被覆盖程度呈正相关,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年龄越大被覆盖的可能性越大,但超过一定年龄则变成相反的趋势。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模型所能解释的范围只有14.5%,还有许多未能解释的因素有待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