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2)
2017-10-02 06:51
导读:资料来源:教育部财务司和国家统计局社会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各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教育部财务司和上海情报研究所,1997,《全国教育
资料来源:教育部财务司和国家统计局社会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各年,中国统计出版社;教育部财务司和上海情报研究所,1997,《全国教育财政发展年报》,引自王蓉(2004)。
资料来源:卫生部:全国卫生账户(2002)。
但是,最近几年政府向事业单位投入了大量资金。从2000年到2002年,事业单位的预算拨款由3620亿元增加到了6590亿元,增长了82%(注:由于这一时期只存在温和的通货紧缩,这些数字在扣除物价因素后与真实水平相差不大。)(这使得投入到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从占GDP 的4.1%提高到了6.4%)。然而,除了几项国家强令减少收费的服务项目外(如义务教育),增加的投入似乎并未相应降低各种收费标准。同期,事业单位创收收入增长了43%,“事业收入”增长了53%。
许多迹象表明,政府的资源投入增量被事业单位越来越多地用于增加人员和提高工资。表1.1表明,2000年到2002年期间的人员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奖金、社会保障支出和养老金支出)快于预算拨款的增长。从业人员增加23%,平均报酬增加25%,使总的人员支出增长了91%。这种现象在基层政府事业单位尤为明显,这些事业单位的人员总支出远远超过预算拨款,很可能挤占了其他支出。
(注:2002年的人员支出成本是根据新的基数的,可能与早期数据无法进行严格比较。尽管有这些变化,但2000年到2001年和2001年到2002年的增长率处于同一水平。)
这就把我们引向了第二个挑战:必须找到一个更好的战略,使政府能够在特定公共支出水平上,实现更多的社会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让钱花得更值”。在这方面,突出存在两个问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预算制度薄弱。在分配有限的公共资源时,各级政府都需要根据轻重缓急对各类服务进行优先排序并落实资金,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现有的预算制度还相当薄弱。预算支出与政府在文件中写明的优先顺序并不相符,看起来仿佛不存在任何明确的、出于效率考虑或者公平考虑的公共支出优先顺序。实际上,预算也没有覆盖所有的公共支出。除了预算支出,政府还通过其他途径为事业单位提供非预算支持,如免费使用国有土地和实物资本,免费使用政府授予的无形资产,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带来的税费减免。这类预算外公共支出不仅对公众而言是不透明的,甚至连政府自己也弄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际上无法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运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所必要的信息基础现在还处在缺失状态。
预算制度的薄弱还表现在事业单位可以不对它们花费的公共资金负责。这同时反映出与中国预算体制有关的更广泛的问题。尽管过去10年来政府做出了显著努力,预算改革仍落后于中国体制其他方面的改革。随着整个经济日益分权化和市场化,不合理的预算程序越来越成为政府有效使用预算资金进行资源分配和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主要障碍。(注: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0)曾经对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公共支出管理系统进行过深入分析,该报告提出的很多问题到今天还没有解决。)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预算过程是被动的和增量型的,无法保证战略重点,无法调节支出以满足新的需要,也不能明确显示公共资金是如何花费的,有时候甚至看不出政府到底有多少雇员。事业单位预算源自同一体系,也有同样的问题。
功能缺失的政府间财政体制。除了预算制度之外,为了改善服务提供,各级政府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分工,并通过收入分享或转移支付,建立与之配套的资金提供制度。以一系列常用指标来衡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财政分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地方政府在预算总支出中占到了70%,其中的大部分是省级以下政府预算支出。县乡两级政府加在一起,占到公共卫生支出的55%到60%,教育支出的70%(世界银行,2002)。这种高度分权化的体制可以有利于对服务提供进行管理,但在现行体制下,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明显不足,无法负担起沉重的支出责任,而它们从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几乎得不到什么帮助。其结果是,各级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筹资,如图1.3和图1.4所示,而且几乎不存在任何机制来保证不同地区之间的最低服务标准。20世纪90年代,随着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服务提供方面的地区差距也越来越大,很多贫困地区的关键服务提供严重缺失,其中包括教育和卫生。(注:1998年前后曾经出台过几项新政策,目的是缓解最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些政策往往不成系统,效果极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