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R与其他治理思想比较、发展探析(1)(3)
2016-05-01 01:05
导读:综合文献,产业工程的一些方法也是BPR中流程优化与效率进步的具体方法之一。BPR思想继续和发展了产业工程中的一些思想。 5. BPR与标杆治理。标杆治理
综合文献,产业工程的一些方法也是BPR中流程优化与效率进步的具体方法之一。BPR思想继续和发展了产业工程中的一些思想。
5. BPR与标杆治理。标杆治理是以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作为标杆,将本企业与这些标杆进行量化的评价和比较,分析差距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取改进的最优策略。Paul Adam(1995)等对标杆治理(Benchmarking)在BPR中应用时应留意的题目进行了研究。同时,国外不少研究文献表明,标杆治理是一种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流程改造技术,可应用到BPR的实施中。
总之,大多文献以为,标杆治理是一种渐进式的流程改进技术,而BPR是激进式的流程再造,标杆治理可以成为BPR实施中的一种技术。
6.BPR与知识治理。知识治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治理模式。知识治理的重点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存储和共享,并通过构建有效的途径和机制,运用集体的知识进步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治理两个最本质的驱动因素是:(1)改造企业文化;(2)融进业务流程再造。知识治理成功的首先取决于一种鼓励信息及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其次,知识治理必须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否则必定失败。将知识的创造、扩散同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再利用,以进步整体业务水平和效率,节省大量开支,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
综合大多文献,知识治理须融进企业的业务流程和治理流程中,BPR是企业知识治理与知识扩散、增值的条件与条件。
7. BPR与公司重构、企业重组。BPR、公司重构、企业重组等三者的内涵有少部分相同,但三者又有重大差异,其主要有五点:(1)对象不同。公司重构的对象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公司重构也叫企业重构,主要包括业务重构、组织重构、财务重构等三部分内容(毛蕴诗,2000)。企业重组的对象是企业现有各种资源,多为资产重组,债务重组、职员重组等。BPR的对象是企业的流程。(2)范围不同。公司重构的范围通常包含组织结构,企业重组的范围一般不涉及组织结构。BPR则通过资源的重新组合、组织结构的重新建立和企业文化的改造来实现,BPR的范围比前两者大得多,涵盖了重构、重组的部分内容。(3)速度不同。一般说来,公司重构较为和缓,企业重组较为快速而剧烈,最为突进的BPR。(4)观察视角不同。公司重构和企业重组都是站在企业内部观察企业的题目,立足现实。而BPR着眼于未来,站在企业外部审阅企业现有流程的题目。(5)目的不同。公司重构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企业内部提升灵活性、能力的渐进式变化;企业重组的主要目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的重新组合,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而BPR的根本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分工理论,实现企业形态由以职能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的治理转变,这是公司重构与企业重组都不能实现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8. BPR与BPI。综合有关文献,BPR与BPI(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简称BPI,即:业务流程改进)共有特性有:(1)夸大客户满足;(2)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改造;(3)在组织中降低决策的层级;(4)高层治理职员的参与;(5)使用业绩改进的度量手段;(6)关注业务流程;(7)夸大团队合作。
BPR与BPI的明显差别是:(1)BPR关注大幅度的、根本性的、全面的业务流程;(2)BPR不可能从组织的底层或中层开始,它须由组织的高层治理者推动。
可以看出,BPR是断续性的,而BPI可以是连续性的。BPI可作为BPR后企业流程持续改进、改善的方法,BPI可看作BPR的后续工作。
9. BPR与价值工程。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指“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用度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进步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治理技术”(GB8223—87)。“功能”指客户的一切需求,“用度”指满足客户需求过程中付出的任何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