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序号 | 媒体名称 | 代言人 | |
1 | 央视经济频道 | 赵赫、李咏、王小丫、马斌、欧阳夏丹等 | |
2 | 光线《娱乐现场》 | 梁静茹(2008) | |
3 | 湖南卫视《快乐男声》 | 李云迪、田亮(2007) | |
4 | 凤凰卫视 | 各栏目主持人 |
序号 | 媒体名称 | 代言人 | |
1 | 新浪网 | 小浪(卡通) | |
2 | 搜狐网 | 狐狸(卡通)、姚明(2003) | |
3 | 网易 | 紫萱(大学生,2005-2006年度) | |
4 | 金鹰网 | 何炅汪涵(2008) | |
5 | 腾讯网 | 企鹅卡通形象(2000年起) | |
6 | 上海文广SMG新媒体 | 儿乐队(2006)、美少女组合"明骏女孩(2007) | |
7 | 航美传媒 | 柳云龙2008-2009年度 |
(以上数据收集、整理:张玉洪。《东南传播》发表此文时只用了极小部分数据,特此说明)
根据以上表格和本人的追踪研究发现,近二十年来传媒界形象代言人的主要特点如下:
1、缺乏连续性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对形象代言人的启动都是断断续续的状况。而更多甚至是某年度推出一个形象代言人,然后就再也没有下落。而从实践上看,这显然不是多年只坚持用一个形象代言人的缘故。
以报纸为例,广州日报是最早推出形象广告的,而且廖冰兄夫妇是主打,但其后多年,并未以他们为形象代言人,而且形象广告也只是一次性使用。在连续性上做得稍好一些的是北京青年报,该报自2000年以冯小刚为首任形象大使以来,2001年、2003年、2004年、2007和2008年都有形象代言人,但奇怪的是,其中2002年、2005年和2006年突然就没有了形象大使。
2、身份多样化
虽然都是媒体代言人,但在实践中,其身份却各异。首先最大的区别的是,新媒体(以网络为主)喜欢用卡通形象,而传统媒体则用真人。即便是用真人,人物的身份也有分别,包括艺人、科学家、主持人、学者和运动员等。其中,大部分媒体选用的是演艺明星,在本人所收集的众多形象代言人中,这要占到一半以上。另外,专家、学者的比例也较大,比如南方周末去年推出的“在这里,读懂中国”条列,就是用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来手书主题语并配上照片、简历以推广该报。而温州晚报2005年曾用温州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杨焕明作形象代言人,而这样的比较少见。另外,使用体育运动员的也不少。不过,当选的当年一般在国际上获了大奖,是当年的新闻人物。除了用"外来的和尚"外,也有不少电视媒体用自己的栏目主持人作形象代言人,这以央视、凤凰卫视为代表。
3、目的不明确
综合各媒体使用形象代言人的情况,不但在人员的选择上出现各色人等悉数登场,而且不少媒体甚至在个别栏目(如报纸专栏)推出形象代言人。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起用形象代言人的目的是什么?
本人在研究媒体与形象代言人关系上,看不出大多数媒体此举的确切用意。比如不少报纸在推出形象代言人时可能会做一个发布会,或者用一整版的篇幅做形象广告。但选择的人物与读者并没有亲密接触的机会。
有媒体想借代言人进行受众吸引和维护,但事实上,“谁红就用谁”的快餐式使用成为常态,而对受众来说,代言人是否是他们心中所愿并没有在考虑之内。
4、活动推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