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阶级形成史论(9)
2018-01-12 06:19
导读:总之,无论从平氏政权的性质、形态和基础看,都不能说是独立的武家政权。它不过是王朝国家体制中的一个阶段,甚至可以说是院政时期内的一个小阶段
总之,无论从平氏政权的性质、形态和基础看,都不能说是独立的武家政权。它不过是王朝国家体制中的一个阶段,甚至可以说是院政时期内的一个小阶段。因为后白河防政并非仅是形式,它虽被平清盛停止一年,以后又恢复了。武士掌握政权而未脱离旧体制这种平氏政权,其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武士在以武力夺取政权失败后,走上曲折的投靠权门的道路的必然结果,也是武士进行的代理战争的必然结果。但是,这种形态的政权不仅没有解决王朝国家包含的各种矛盾,相反增力了武士与其他权门之间的矛盾。以前武士是被利用的工具,在矛盾中处于次要地位,现在则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众矢之的。1179年平清盛发动政变,停止后白河院政,平氏权力达到顶点,这时真正可以称为平氏政权。但正是在这时各种矛盾一起爆发,各种反平氏力量纷纷起事,使貌似强大的平氏政权在仅仅五年之中即土崩瓦解。这无疑应该说是平氏政权本身的脆弱性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平氏政权仅仅充当了由王朝国家向武士国家过渡的角色。
建立幕府
这里的幕府指镰仓幕府。镰仓幕府是日本上第一个武士政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建立是武士作为一个阶级形成的标志。那么,为什么说它是武士政权,它与平氏政权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平氏政权不过是小规模带有军事政变性质的武士间代理战争的结果,而镰仓幕府则是武士间的全国性内战的产物。这次内战称为“源平会战”或“治承寿永内战”。参加者有平氏、源义仲、源赖朝三大武士集团。历时五年,从1180年(治承四年)4月至1185年(文治元年)3月,主要在寿永年间(1182--1184)进行,波及全国。1183年以前平氏处于官军地位,追讨占据北陆的源义仲和占据关东的源赖朝。1183年源义仲进入京都,平氏西走,双方地位倒转,源氏成为官军,平氏被迫讨。并形成三足鼎立:西方平氏,京都源义仲,东国源赖朝。最后源赖朝灭源义仲(1184年1日)和平氏(1185年3月),结束内战。继而又追讨对其不满的弟义经(1185年11日),1189年出征奥羽,消灭藤原氏,以武力征服了全国。在这个过程中,源赖朝以军事实力和实际占领地为后盾,先后迫使后白河法皇承认他对东国的实际统治权(1183年10月),对全国派遣守护地头权(1185-11),以及军事委任权(1190年任大将,1192年任征夷大将军),这样又取得了合法的外衣。但这不过是利用而己,通过武力夺取的政权,再也不必像平氏那样依赖于院的权威。日本学者石母田正指出:在全国性内战中成立的镰仓幕府,“早就不能像平氏政权那样成为贵族国家的一部分了。”(《日本史概说》)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第二,与平氏政权依附于律令官制不同,镰仓幕府建立了独立于朝廷以外的行政系统。幕府的行政机关是逐步建立的。1180年富士川战役和控制关东后设立侍所,职务是统制御家人和掌管军事警察。这是最早的机构。1184年10月同时设立负责一般政务的公文所和掌管诉讼的问注所。这时已灭源义仲,并于一谷战役中打败平氏,离最后消灭平氏已为时不远,因此源赖朝着手完备其中枢机构。这些机构开始带有源赖朝的家政机关性质,随着掌握全国的权力而演变成正式的行政机构。1190年源赖朝上洛(进京),被授予右近卫大将军职,次年1月公文所改称政所。这些机构统称幕府,后来幕府就成为武士政权的代称。
幕府机构的基本特色即是独立于朝廷之外。首先,幕府所在地即武士政权的首都设在远离京都的关东的镰仓。关东是源氏的根据地,把武士政权的中枢机构安置于此,是为了有所依托,并可不受贵族的,保持武人的本色。其次,不仅有独立的中枢机构,而且有自成系统的地方机构。设奥州总奉行掌管奥州御家人和有关诉讼,京都守护六波罗探题负责朝幕间的联络和京都的警卫、治安,西奉行掌管九州的军事、行政、诉讼等事务;各地派守护(每国一人),主要职责为“大犯三条”,即镰仓等警卫的派遣、杀人犯和谋反人的追捕;对庄园和国衙领派遣地头,负责维持治安、管理土地和征税。源赖朝建立独立的行政系统,其理由是:他不想混杂于公卿之间,像平清盛那样毫无顾忌地出入宫廷,干预朝政。实际上,这样一个独立的行政体系可以不受朝廷的牵制和干涉,独立地行使对全国的指挥权,控制分布于全国的御家人;同时也可因不占有公家的官职,而避免朝廷公家的不满和反对。这是吸取了平氏失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