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武士阶级形成史论

2018-01-12 06:19
导读:教育论文毕业论文,武士阶级形成史论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引言 从镰仓幕府成立到明治维新,武士阶级统治日本长达

引言
从镰仓幕府成立到明治维新,武士阶级统治日本长达700年之久。武士政权或武家政权是日本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形态,而且直接与近日本相联结,因此在日本和民族性格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91年日本集英社出版了一套(日本历史)丛书,其中第7卷(武者之世)写武士阶级形成的历史。著者是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入间田宣夫。他在该书结语中评价了武士政权的历史作用。他先引用了1602年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对日本的文字说明:“尚强力”、“权常在强臣”,然后评论道:这个评语决不是褒奖语,其意思是说,日本人好战,武力优胜者即可掌握权力,由于这种野蛮的风俗,日本不能成为先进的文明国家,这是很可悲的。著者认为:利玛窦是从国际性的或普遍性的立场出发评价中世纪的日本人的,而国际性普遍性的立场,例如当时的人认为男子应以习文修学为最高目标,而视武人为鹰犬,而日本正相反,“其民多习武,少习文”。著者认为:这正是武士政权存在的阴暗的一面,而这一中世纪的遗产即轻文重武的岛国风气,即使到了近代以至现代也未能消除,对此我们难道不应抱有警惕么?入间田教授的论断说明了武士政权对近现代日本的深远。从了解日本、认识日本的角度看,武士阶级的形成史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于武士阶级的形成,日本学者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尤其从六七十年代以来,无论在史料的发掘方面,或是在视角的深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从史料的发掘方面说,过去被认为史料价值不高的物语(话本)、军记(战记)一类作品受到重视;过去仅被作为美术史、风俗史史料的绘卷(画卷)也被视为视觉史料而用于历史研究;此外,日记、考古资料也得到广泛的利用。从视角的深化方面说,随着史料的多样化,社会史、军制史、地域史等新视角不断提出,并取代阶级的旧。从阶级观点研究武士的出现,一般认为是领主为自卫而建立私人武装的结果,但是这个论断缺乏史料的支持。社会史则从社会职能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武士的社会职能是练武、打仗,可以说是“杀人请负人”(杀人包干者),而武力的请负化是与当时王朝国家的基本统治原则“请负制”一致的。军制史则强调武士与地方政权相结合,构成军团制废除后的国衙军制的一部分,以及武士与公权相结合对武士阶级形成的意义。武士起源于东国,武士政权亦建立于东国,其原因何在?地域史着重探讨这一间题,指出当时东国是防御师夷的兵站基地,并由此而在那里形成了军事贵族,他们是武士的前身。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相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累累,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从观点上看,我国学者有关武士阶级形成的论述基本上也是吸取日本学者的看法,而且是以前的传统看法。吸取日本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史实,用我们的观点来阐明武士阶级的形,成史,应该提上日程。本文作一初步尝试,以抛砖引玉。
“武士”一语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中国初出为:唐“天宝十一载(752)改诸卫士为武士”。日本初出为:宝龟二年(771)“赐亲王已下五位已上丝,各有差。其明经、文章、音博士、明法、算术、阴阳、天文、历术、货殖、恪勤、工巧、武士,总十五人赐丝十绚”。这里的“武士”当然与本文所说的武士含义不同。
本文含义的“武士”一语十世纪以前虽已出现,但不固定。同样含义的词语还有“兵”、“侍”、“武者”等。这几个词语间也稍有区别:“兵”,以战争为职业者;“侍”,贵族的警卫;“武者”,政权中的武人。日本学者认为这三个词语反映同一实体的不同侧面,到十二世纪时三者统一为“武士”。
以上是“武士”的语源。
武士作为研究的对象应该予以明确的定义。日本学者间有两种定义方法。一种从职能定义,例如:“以武艺为专业者”(万有百科)、“以武技、战斗为业者”(世界大百科)。但是,武士不仅是一个职能集团,而且还是一个集团、社会集团。显然这种职能定义的方法不能全面反映武士的状况,因此都需要作补充说明。例如:“在封建作为支配者而发挥权势”(万有百科)、“后来成为身分阶层或其所属成员的呼称”(世界大百科)。但是,什么支配者、什么身分并不明确。另一种从阶级定义,例如:“拥有武力并在居住的本地领主”(现代百科)、“凭依武力统治地方而又任职于政府者”(小学馆百科)。这些定义虽然指出了武士的阶级性,但又局限于“本地领主”、“地方统治者”,而实际上镰仓幕府后武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成为全国统治者。因此这些定义只适用于平安时代,而不适用于镰仓幕府后的时代,尤其是江户时代。显然这种定义作为定义缺乏普遍性。
上一篇: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的重要创见———层累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