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和学习——20世纪非西方世界的现代民族主义(7)
2015-04-29 01:20
导读:◎结束语 限于篇幅,在此无法论析对认识20世纪非西方世界民族主义来说至关重要的一项事态,那就是亚、非、拉美民族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中一大自觉的、
◎结束语
限于篇幅,在此无法论析对认识20世纪非西方世界民族主义来说至关重要的一项事态,那就是亚、非、拉美民族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中一大自觉的、较长时间内有相当内在凝聚力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亦即人们所说的"第三世界"之兴起,它特别表现为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为主力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运动。同样限于篇幅,我们也不讨论第三世界浪潮的退落及其原因,连同广大不发达国家在步入21世纪之际面临的诸大基本任务。[53] 这里所要谈论或的,是凡回顾一个世纪来非西方民族主义的历史就难免会提出的两个最宏观的:第一,哪些基本因素导致了非西方对西方造反的成功?第二,西方与非西方的本土文化传统有怎样的关系?
杰出的英国国际关系家海德利·布尔曾对前一个问题作了颇有见地的回答,[54] 它们可以补充前面较分散地指出过的一些基本因素。对西方造反的成功首先来自非西方民族的觉醒,亦即认识到依靠自己的积极努力可以改变旧秩序,而它们在这努力中用以达到目的的伟大工具就是国家。[55] 有助于造反成功的第二个基本因素,在于西方维持其统治的意志的削弱,或至少是承受所需代价的意愿的削弱,对此两次世界大战起了重大作用。非西方民族奋起斗争大大提高了维持西方国家统治的成本,从而使之越来越怀疑这统治是否值得。三是苏联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同样有助于非西方民族造反成功,因为这在许多场合,为后者提供了"
国际政治中两个较弱者反对最强者的天然联盟",[56] 也因为这往往限制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在第三世界的军事干涉。四是广而言之,先前四个多世纪里西方强国在对待非西方世界时通常保持共同阵线,二战后的美苏及其他西方强国却不是如此。它们之间的互相钳制往往为非西方的弱者提供了一定保护,同时也使后者能有在强国间回旋的一定余地。最后,"国际关系之法理和道义气候的转变"也有助于造反成功,而团结起来的非西方国家本身在这转变中起了主要作用。非西方国家平等的主权权利、非西方民族的充分自决权、有色人种不受歧视的权利、非西方文化自存和被尊重的权利--"所有这些由联合国的政治机构宣布的规范,代表了我们关于国际关系问题的法理和道义思考发生的深刻变化。它们同仅仅几十年前在这些问题上被接受的正统信条截然相反,它们加强了对旧秩序的冲击。"[57]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至于西方影响与非西方民族的本土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在就前者的历史谈论了那么多以后,首先必须强调在亚洲和非洲,所有现代民族主义运动都有其本土文化传统根源,特别是对于西方入侵以前本民族悠久历史及其成就的强烈意识和自豪。舍此,就难以想象它们有那样的激情和精神动力。还必须强调,非西方现代民族主义者多数都将现代化同西方化区别开来,其目标既非传统,亦非西化社会,而是现代社会。他们在本土的和现代的条件下,吸取或经改造而吸取西方文明中先进的、可适用的成分,使之与本土文明中仍有活力的成分整合起来,尽管这取舍整合一般都经过迷茫、摸索、犹豫、失败和痛苦。这里面最深刻、最持久的推动力在于非西方民族的自我意识、对本民族文化尊严的珍视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志愿。[58] 正因为如此,当今已实现了民族国家普遍政治独立的国际社会也是个文化多元的国际社会,而且未来仍将是如此。
注释:[1] William H.McNeil, Rise of the West (Chicago ,1963 ),PartIII.
[2] Gerrit Gong ,The Standard of "Civi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xford, 1984 ), p.50.
[3] Donald. Puchala and Raymond F.Hopkins , "International Regimes: Lessons from Inductive Analysis ,"in Stephen D. Krasner ed.,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N.Y. ,1983 ),p.73.
[4] 用"对西方造反"一语来概括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非西方世界的根本历史,见Geoffrey Barraclough,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History (Harmondsworth , Mmiddlesex ,1967),chapter 6; Hedley Bull and AdamWatson eds. ,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xford, 1984 ), chapter14. 关于四大主题,见i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