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9)
2015-11-18 01:21
导读:1932年陈易编著《历史动力论》一书指出,以往学校的历史教科书被曲解成大人物和大英雄的个人记录,使青年少年“终身拘守著一个错误的历史观”,“
1932年陈易编著《历史动力论》一书指出,以往学校的历史教科书被曲解成大人物和大英雄的个人记录,使青年少年“终身拘守著一个错误的历史观”,“我们尊重巴克尔和格林(Richard Green)的事业与遗名,乃是因为他们最先攻击这种奇怪的观念。”[60]1934年4月《历史动
力学说之检讨》一文讨论到地理环境史观时论及巴克尔,作者认为巴克尔虽以气候、土壤、食物以及自然状态加于人类之影响,解释社会,但他不完全是一个地理决定论者[61]。1940年胡秋原之《历史哲学概论》评《文明史》固失夸张,然由批评而得之折衷意见,“足启以后研究之道路”,尽管偶有怪说,但“创见甚多”[62]。1946年陈序经在《文
化学概观》一书中,简要介绍了巴克尔的史学思想,把他视为西方新史学的先驱,认为巴克尔“在消极方面,反对旧的史学,而使在积极方面,能够产生一种新的史学。”[63]从巴克尔史学在中国学人著述中的回应来分析,不论对他持褒还是贬,准确理解还是曲解,都可证学人对他是相当重视的,甚至有人建议选译西洋学术名著,历史类著作共五种,其中便包括了巴克尔的《文明史》[64],可见它在学界中的地位了。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巴克尔史学有不同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论者对历史科学的态度。在当时史学理论及方法讨论热潮的背景之下,1936、1946年胡肇椿重译《英国文化史》第一卷,分上中册,商务印书馆出版。1933中山文化教育馆组建,并设立了编译部,计划出版“中山文库”,文库第二期选译书目的第三种即巴克尔《文化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65],原拟定分三册出版,而实际上最后只出版了上、中册,也就是原书的第一卷[66]。1937年《出版周刊》为《英国文化史》刊登的广告,言简意赅,兹摘录如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本书(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为近代英国史家博克尔(H.T.Buckle)名著。共三册。著者试循索欧美各大国之社会进化,而资以证明英国文化所必趋之自然途径。对于研治历史之方法,独具卓见。全书主要点可分四项:(一)气候、土壤、食物及其变化为组成民族性之主要动力;(二)怀疑主义乃智识进步之泉源;(三)轻信乃文化退步之重要障碍;(四)政府、贵族、教会及其他机关,对于人民所施之过分保护,反截绝与阻碍文化及自由精神。征引详博,文笔锋利,读之不感枯涩。兹先出上册,以享读者。[67]
在胡肇椿译本出版的同时,王光煦在《光华大学半月刊》发表了《巴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