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稻作農業(8)
2013-10-18 01:09
导读:[125][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三十六,1991,340。又《格致鏡原》卷七十六引《武陵記》也有同樣記載。 [126]《六書故》卷二十二。 [127]現存宋代方志中,
[125] [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三十六,1991,340。又《格致鏡原》卷七十六引《武陵記》也有同樣記載。
[126] 《六書故》卷二十二。
[127] 現存宋代方志中,只有嘉定十六年(1223)《赤城志》卷三十六《土產》載:「至於旱棱宜旱、倒水賴宜水,是又其性之相反者也。」《赤城志》中出現陵稻也可能與地近嶺南有關。
[128]《易·無妄》有「不耕獲,不甾畬」句。《詩經·周頌·臣工》中則有「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說文解字》曰:「畬,三歲治田也。易曰:‘不甾畬’,田。從田、餘聲,以諸切。」《爾雅·釋地》:「田一歲曰甾,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集韻》:「畬,火種也,詩車切。」
[129] 如湖南「沅湘間多山,農家惟植粟,且多在岡阜,每欲布種時,則先伐其林木,縱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種於其間。如是則所收必倍,蓋史所謂:刀耕火種也。」(張淏:《雲谷雜記》卷四)
[130] 唐詩中就有許多畬田、稻田對稱的例子,如,岑參:「水種新插秧,山田正燒畬。」元稹:「獲稻禪衣卷,燒畬劫火焚。」白居易:「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懶耘。」白居易:「水苗泥易耨,畬粟灰難鋤」等。
[131] [宋]陶弼:《邕州小集》。
[132]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二《粳》。
[133] 覃乃昌:《壯族稻作農業史》,廣西出版社,1997,237。
[134] 游修齡:《中國稻作史》,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258-259。
[135] 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穀於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范成大「吳中節物詩」中也有「熬稃腷膊聲」一句,自注云:「炒糯穀以蔔,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據《武陵舊事》說:「吳俗每歲正月十四日,以糯米穀爆於釜中,名曰孛羅花,又名蔔穀。」元婁元禮《田家五行》載:「雨水節,燒幹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占稻色。」《廣東新語》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穀,名曰炮穀。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36] 江西贛南地區也是畬族的聚居地之一,據清乾隆十八年(1753)《瑞金縣誌》卷二《物產》載:「種之山腰輋際而生者,曰菱禾,又曰旱禾,皆糯類也。」
[137] 《輿地紀勝》卷一百二《梅州》。
[138] [宋]趙汝騰:《庸齋集》卷六《資政許樞密神道碑》。
[139] 清代乾隆二十九年廣東《靈山縣誌》卷六《物產》中即有所謂「斜禾粘」、「斜粳」和「斜糯」一類的水稻品種。並注曰:「斜禾即畬田也,撒于丘阜高崗之上,不用水灌,將茅草燒上松而下耐旱,一月一雨,自然成熟,米大粒色燥。」
[140][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三十四《送方漳浦》、九十三《漳州諭畬》、一百二十四《卓刑部》。
[141] [清]範端昂:《粵中見聞》,廣東高等出版社,1988,236。
[142] 傅衣淩:〈福建畬姓考〉,《福建》第2卷,1944年,第1期。
[143] 司徒尚紀:嶺南稻作文化起源在地名上的反映,《中國農史》1993年,第1期。
[144]《輿地紀勝》卷一百五《象州》。
[145] 覃乃昌:《壯族稻作農業史》,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241。
[146] [清]何剛德:《撫郡農產考略》卷上。
[147] 《廣東通志》卷五十二引蘇軾海南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8] 《蘇東坡全集》後集卷五《遊博羅香積寺一首,並引》。
[149] [宋]樓錀:《攻媿集》卷一百四《知梅州張君墓誌銘》。
[150]《嶺外代答》卷四《風土門·樁堂》。
[151]《廣東全省地方紀要》,民國二十三年(1934)。引自引自《中國農學遺產選集,稻下編》,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697。
[152] [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上。
[153]《嶺外代答》卷四《風土門,樁堂》。
[154] [宋]周煇:《清波雜誌》卷七。
[155] [清]居魯:《番社采風圖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56] [清]張慶長:《黎岐紀聞》,引自《中國農學遺產選集,稻下編》,233。
[157] 吳永章:《中國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