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损害赔偿范围确定中的法律政策研究(上)学(11)

2014-05-22 03:05
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176页。 [31] 参见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 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176页。
 
      [31] 参见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32] 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3] 参见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34]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5-236页。
 
      [35] 参见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36] 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页。
 
      [37] 参见赵克祥:《论法律政策在侵权法因果关系判断中的作用》,《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
 
      [38] 参见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39] 参见苏力:《司法解释、公共政策和最高法院——从最高法院有关“奸淫幼女”的司法解释切入》,《法学》 2003年第8期。
 
      [40]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57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1] [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下卷)》,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注[1185]。
 
      [42]参见[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卷)》,张新宝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页。
 
      [43]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页。
 
      [44] 参见王利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分标准》,《法学》2002年第5期。
 
      [45] 参见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46] 王利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分标准》,《法学》2002年第5期。
 
      [47] “证据障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非财产性损害(特别是精神伤害)是无形的、主观的,因而缺乏客观的证据加以证明,为防止许多虚假的、微不足道的精神伤害案件被赔偿,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大门全然关闭;计算障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非财产性伤害不同于财产性伤害,其难以精确地计算;“惩罚性赔偿禁止障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合同法上的赔偿仅仅以补偿性赔偿为原则,如果给予非财产性损害以赔偿,无异于对违约处以惩罚性赔偿;“风险分配与成本障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精神伤害或者焦虑几乎是基于合同许诺所产生的期望的必然伴随物,因此缔约方必须加以承受,如果允许对精神伤害等进行赔偿,违约一方的责任将变得模糊不清,它会随着受害者一方的主观感受而不断波动,其结果是契约的缔结与契约权利的分配将面临新的风险,商业和贸易会因之而严重受阻,并导致缔约成本的加大; “可预见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不给非财产性损害(精神伤害或者情感伤害)以赔偿,是因为在一般合同中,尤其是商事合同中因违约产生的精神伤害不在合同双方的考虑之内,即是不可预见的。参见李永军:《非财产性损害的契约性救济及其正当性》,《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6期。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48] 参见王泽鉴:《契约关系对第三人之保护效力》,
上一篇:论过失导致的纯粹精神损害——以美国法为中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