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由对抗到妥协:宪政的平衡性探析

2017-11-27 01:54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由对抗到妥协:宪政的平衡性探析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 宪政的平衡性是指宪政各构成要素在运作过程中依据既定
[摘 要] 宪政的平衡性是指宪政各构成要素在运作过程中依据既定的制度设置和程序规则在对峙、制
约的基础上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共存的状态。“对抗”与“妥协”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早期英国及西
欧国家出现的“对抗性权力”,对宪政的天生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对抗性权力”的才逐步确立了宪政
制度。
[关 键 词] 平衡性 对抗性权力 妥协 契约论 宪法学 公共选择

笔者曾宪政是一种平衡机制及由此达成的平衡状态。 但该文并未对
宪政的平衡性给予明确的界定,对其意义的考察也显得过于单薄。因此,本文拟
就宪政的平衡性的含义、平衡的传统与理论等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什么是宪政的平衡性?

我们从“平衡”的词典意义进手。对“平衡”一词,《汉语词典》解释
为:(1)对立的各方面在数目上相等或相抵;(2)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各个力互相抵消,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
态。 《辞海》的解释则是:(1)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汉书·律历志上》:
“准正,则平衡而均权矣。”引申为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在质量或程度上均等或
大致均等。(2)名词。亦称“均衡”。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同一。
无疑,这两大权威辞书揭示了“平衡”概念的基本内涵。笔者尝试将“宪政
的平衡性”界定为:宪政的各组成部分或者构成宪政的各方在运作过程中依据既
定的制度设置和程序规则在相互对峙、制约的基础上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共存的
状态。这样界定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宪政意味着多元对抗性。多元性是平衡的条件,由于平衡存在于至少
两方或多方之间。而且各方须具有对等性——既可指各方数目上的相等、均等或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相抵,也可指各方资格的同等、地位的相当。结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或各方)
之间的对抗性是宪政的本质属性。这是指宪政中处于平衡状态中的各组成部分或
各方具有独立的性质且相互之间呈现出对立或排斥的趋势。宪政关涉两种对抗性
关系:一是国家与社会或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二是政府各种权力之间的关系。多
元对抗性导致宪政对这两种对抗性关系的熟悉和处理,必然采行“对峙式思维”
(着重号为原文所加)。对峙意味着平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对宪政“完整的
描述模式应当包括对峙、互动与平衡三个关键词。”
(2)平衡意味着妥协。宪政是一个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部分的系统
结构,平衡是其中结构要素共同“意志”的结果,是这个结构的稳定状态。宪政
表征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共存性——对抗着的各方在不能将对方置于死地情势下
的理性共存,在其中,每一方都以他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3)平衡的动态性。平衡与运动须臾不可分离,平衡只能是运动中的平衡。
在尽对、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平衡表明的
是一种时中断面即运动过程中的截面,是运动中的静止状态。因此,平衡既是相
对的,又是动态的,即它是在运动中不断实现的平衡。迈克尔·奥克肖特曾提出
一个看似有些不可理解却又极富有洞见的观点:在没有选择或变动的地方,以为
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地方,是不存在“”的。 这对于宪政也是适用的:在
没有选择或变动的地方不存在宪政。在某种意义上,宪政就是由不断的选择或变
动构成的,而选择、变动的过程正是宪政实现其平衡的过程。
(4)宪政平衡的实现以双方或多方一致认可并共同遵守的(或具有普遍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义的)、预先制定的程序或规则的存在为条件。这意味着:第一,宪政各构成要
素通过践行程序或规则达致彼此的平衡。程序或规则在宪政中的意义在于,宪政
通过程序的平衡来促进实体价值的实现。人们固然很难就冲突着的利益和价值等
实体形成共叫,但却可能就解决冲突或保证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共存的程序达
上一篇:民事立案中法官行使释明权方法之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