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2)
2014-11-25 02:57
导读:只要把社会实践的主体所具有的主观维度、特别是社会实践对现实主体的精神世界的改造当作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首先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似乎就是,“
只要把社会实践的主体所具有的主观维度、特别是社会实践对现实主体的精神世界的改造当作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首先遇到的关键问题之一似乎就是,“这样做会不会使研究者自己流于‘唯心主义’?”[8]其实,从元理论批判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这里完全可以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下列问题:准备把这种主观领域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的哲学家,究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许多研究者很可能马上会想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这当然是毋庸质疑的;但进一步的问题是,在经过了20多年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仍然会马上产生这样的想法?另外,除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外的几乎所有西方哲学家,为什么也要么不把这个领域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要么只是通过在“观念的王国”之中遨游来研究这个领域呢?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忧虑,它不仅表现为研究者从现实生活角度出发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学术生命的忧虑,而且更加根本的是从学术研究层次上看,对自己因此而进行的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靠性的忧虑——似乎只有当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固定不变的客观物质事物、而不是充满主观“意见”的领域的时候,自己的心里才“有底”,而涉及作为研究对象而存在的主观世界的时候,这种“可靠感”就烟消云散了。这样一来,“本体论”也好、“存在论”也罢,就都变成了进行哲学研究、包括对社会实践的主体改造功能进行哲学研究,所必须依赖的“支点”。实际上,这种忧虑虽然作为“终极关注”[9]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这里却必须加以扬弃:只要我们作为研究者充分意识到这种充满主观“意见”的领域,同样是“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研究对象,只要我们不再执著于竭力追求绝对客观的、纯粹的、普遍有效的“真理”——一言以蔽之,只要不再痴迷并陶醉于“观念的王国”之中,而是通过真正突破这种“王国”、把自己的关注焦点转向现实生活、转向“生活世界”,我们就能够把这种充满主观“意见”的领域同样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毋庸赘言,这正是马克思自己所坚持的观点、所采用的做法,而且更加重要的是,马克思正是因为坚持了这种观点,才使西方思想史上的“实践哲学”研究思路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并因此而真正实现了哲学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即使不详细引证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马克思有关实践和人的各种论述,仅仅以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我们也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他通过强调以人为现实主体的社会实践所实现的这种哲学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通过强调应当着重研究社会实践的主体“感性活动”维度,彻底扬弃以往所有各种具有经院哲学特征的、形而上学的哲学研究和体系——这样一来,由于从根本上彻底突破了“观念的王国”,以往所有各种与这种王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研究的“独断性”、“思辨性”、“封闭性”和“非法还原”[10]倾向,也就都没有立足之地了。毋庸赘言,我们今天的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不是已经突破了这种“王国”,克服了这样的“独断性”、“思辨性”、“封闭性”和“非法还原”呢?对于任何一个认真的研究者来说,这显然都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加以忽略的问题。
第二、通过强调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所具有的社会性,彻底扬弃以往所有各种哲学研究把人实体化、抽象化、形式化、平面化的倾向和做法,从而使人从存在于灰色的“观念王国”之中的一个固定不变的符号,回归成为生存在现实生活之中的有血有肉、不断生成的个体——此举不仅使社会实践不再作为静止和抽象的“本体”而存在,从而使实践哲学研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从根本上开辟了对人的所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现实的可能性:无论马克思自己对、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精辟研究,还是自20世纪以来“走向生活世界”的当代西方各派哲学的发展史,都已经表明这是一种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因而也是当今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出路和方向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