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4)

2014-11-25 02:57
导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其如此开拓实践哲学研究领域所运用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概括论述——这不仅表明马克思本人当时由于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其如此开拓实践哲学研究领域所运用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概括论述——这不仅表明马克思本人当时由于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而没有充分重视这个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极其重要的方面,而且,他后来所谓“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恐怕也与此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受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的启发,我们认为可以尝试用“社会个体生成论”(the social individual growing-up theory)来研究作为现实社会个体而实际存在的主体,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对其主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生成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性。概括说来,这种观点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强调任何一个个体都是社会的:这既意味着我们完全坚持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观点,同时也表明我们已经不再从西方二元分裂对立的静态性思想方式出发,要么只关注宏观的“社会”、要么只关注抽象的个体,而是充分重视研究个体与社会的现实关系及其实际动态发展过程。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在特定社会之中逐渐生成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必须充分重视个体通过和生活而把其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内化”(internalizations)在自己的内心之中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任何一种作为社会因素而存在的,特定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对于个体来说都是“先在”的、决定性的、需要通过社会实践过程加以学习和“内化”的,因为只有通过如此作为社会实践的组成部分的学习和“内化”过程,个体才有可能改造世界。

第二、强调实践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个体,并因为处于不断的生成过程之中、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而与其他个体共同构成社会:这既意味着我们不再把个体看作是抽象的、作为“刚性”的“单子”而存在的实体,而看作是有血有肉的、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现实主体,同时也表明,我们强调不能把“社会”当作宏观的抽象观念来对待,而必须把对于这种现实个体生成过程的充分关注和认真研究,当作从“历时性”角度(diachronically)研究社会现象所必须采用的关键性视角(perspective)来对待——因为不仅世界上的所有各种“事”均系作为这种个体的“人”所“为”,无论宏观的社会现象、还是微观的个人作为,无一不是特定个体以往的主观世界生成过程的结果,而且,个体通过其特定的社会地位、信誉、权威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无一不是这种生成过程的结果。因此,只有采用这种研究视角,我们才有可能在研究社会现象的过程中,通过“知其所以然”而更好地“知其然”。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强调这种研究对象每时每刻都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而处于特定的生成过程之中:这既意味着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必须通过突破“观念的王国”、真正面对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不再把社会实践的任何一个方面抽象化、形式化,同时也表明我们强调必须从两个基本侧面充分重视和研究现实社会个体的生成过程——其一是这种个体由于参加社会实践而出现的社会地位、社会层次的发展变迁及其结果,其二则是这种个体由于参加特定的社会实践,由于这种实践对其主观世界的具体改造作用而出现的、其精神世界的发展变迁及其结果。在我看来,通过认真关注和研究这两种发展变迁的发生方式、变化过程、相互关系和具体结果,我们才有可能从实践哲学的高度,真正把对作为现实社会个体而存在的人的研究实事求是地具体化,从而在真正避免因为一厢情愿的理论预设而流于“唯心主义”的同时,实现对我们的研究对象的全面而科学的研究、理解和把握。

最后,这种观点充分强调实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视角的至关重要性,强调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高度出发,把研究视角的共时性维度(synchronical dimensions)和历时性维度(diachronical dimensions)有机结合起来:简而言之,这既意味着我们必须像以往那样重视和研究研究对象的现状,尽可能做到具体全面地“知其然”,同时又不仅仅局限于对这种现状的关注,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重视和研究该对象的历时性动态生成过程,努力通过实事求是的“追根溯源式”研究,把握该对象的“来龙去脉”,从而通过做到“知其所以然”而形成对该对象的、科学而全面的认知和把握——只要我们承认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必然是由研究对象所具有的本性决定的,只要我们承认包括社会现象在内的任何一种研究对象,实际上无不处于其具体的“历时性”生成过程和“共时性”现状的交叉点上,我们显然就必须采用这样的方法论视角。
上一篇:新世纪世界导弹核武器格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