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3)

2014-11-25 02:57
导读:第三、通过强调社会实践既改造外部世界、同时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以及这两种“改造”的动态性的一致性,不仅从根本上指出了社会实践对人的意识结


第三、通过强调社会实践既改造外部世界、同时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以及这两种“改造”的动态性的一致性,不仅从根本上指出了社会实践对人的意识结果的验证作用、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作用,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充分强调了人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以及这种改造从过程角度来看与人改造客观世界的一致性——此举不仅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了寻求确定抽象和固定的“人的本质”的各种做法及其结论,指出人本身是随着其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的社会实践过程而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显然包含着人的主观世界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改造、因而不断生成的过程性含义;显然,从这里出发,才有“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这样一来,不仅各种把作为主体的人界定为抽象的“存在”、“生存”(existence)的哲学研究会出现“合法性危机”,这种观点同时也为我们从动态角度出发,结合研究具体的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环境和具体的实践过程,全面探讨和研究人的主观世界的各个主要方面及其生成过程,开辟了非常广阔的前景。

第四、对于我们当今的哲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显然是马克思用来进行研究并得出这些结论的。他自己虽然没有在这里直接对此加以系统全面的论述,甚至没有用诸如“唯物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或者“历史辩证法”这样的术语来加以表示,但是,这显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不重要——恰恰相反,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无论马克思本人、还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之所以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都是由于没有彻底贯彻这种方法、甚至是根本没有科学地理解和全面把握这种方法。我们虽然在这里不可能从经验教训的角度系统地探讨这种方法,但非常明确的是,马克思所运用的这种方法,是通过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确立彻底扬弃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内的、以往所有各种作为“形而上学”而存在的实践哲学,通过他对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现实社会的深入研究具体体现出来的——对这种方法进行认真的研究、系统的探讨和全面的总结,仍然是我们今天必须充分重视并加以完成的任务。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当然,承认、重视并充分研究马克思就实际开辟实践哲学领域而言所做出的这些巨大贡献,并不意味着把他本人和这些研究结论彻底神化;马克思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自己也不会希望后人把自己神化。因此,他同样会受到各种现实条件和学术研究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全知全能地预见和解决所有各种问题。在我看来,马克思在开拓实践哲学领域的同时,也显露出下面比较重要的不足之处:

第一、他虽然通过强调研究社会实践过程主体的“感性活动”而扬弃了“观念的王国”,但并没有进一步对这种主观感性世界在实践过程中的逐步生成方式、生成路径、生成过程及其,进行必要的、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这显然是由他所面对的现实条件和现实要求构成的总体性限制氛围决定的。

第二、他虽然通过强调人的本质就是其社会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开辟了对现实的人的所有各个方面进行实际研究的广阔前景,但其具体着眼点仍然是宏观的“社会的人类”,而不是现实的社会个体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这样一来,他便不可能进一步立足于社会实践来具体研究和论述个体与社会的现实关系,更不可能在此基础上研究现实社会个体的精神世界改造过程了——但毋庸赘言,个体的精神世界的改造过程不仅与各种社会关系息息相关,而且这种改造的所有方面、阶段、成果和经验教训,都是个体与社会具体进行互动(interactions)的结果;所以,忽视个体、特别是忽视其与社会的各种具体的动态性现实关系和互动,显然是不可能正确研究这种改造过程的。

第三、他虽然通过强调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既改造外部世界、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及这两种改造的动态性一致性,从根本上消除了把人的本质当作抽象固定的实体加以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出了主体在这个过程之中的生成性,但并没有探讨和论述主体究竟如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成什么样子。这样一来,他既给后人继续研究这个方面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探索空间,同时也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思想史上由来已久的“事实”与“价值”的分裂等一系列问题便根本不可能得到任何处理,更不用说人的主观世界的其他方面了。
上一篇:新世纪世界导弹核武器格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