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9)
2014-11-25 02:57
导读:尽管本文作为一篇论文已经过于冗长,但我最后仍然希望强调指出,它对“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的探讨仍然是初步的、试探性的、不成熟的。衷心盼望广大
尽管本文作为一篇论文已经过于冗长,但我最后仍然希望强调指出,它对“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的探讨仍然是初步的、试探性的、不成熟的。衷心盼望广大学界前辈和同道批评指正。
: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霍桂桓,《试论文化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从后主义的基本倾向和特征说开去》,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
注 释:[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2] 这里之所以给“”一词加上了引号,是为了强调“实践”的社会维度;因为在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也曾经对“实践”进行过有关的探讨和论述,但基本上都是在“观念的王国”之中进行的,因而从根本上说缺乏现实的“社会”维度。不过,马克思虽然通过进行“学批判”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具体展示了其对这种“王国”的根本性超越,但并没有在哲学上对此进行系统的概括和;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虽然已经开始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实践的“社会性”进行探讨和研究,但毋庸讳言,系统和的“社会实践观”到为止并未真正形成。
[3] 毋庸赘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作为“物”的商品、对资本所隐含的人际关系的透彻,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 下面将会提到的、关于研究社会个体的精神世界有可能流于“唯心主义”的担心,其实就表明了因为哲学理论素养不足而总是试图寻找“靠山”的情况。
[5] 比如说,当今现实生活所提出的“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与文化消费”问题,乃至当代西方有识之士对“精神家园”的竭力寻求等等,无不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个体主观精神方面存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6] 当今的“实践唯物主义者”所面对的、由“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构成的研究困境,其实已经具体表明了这一点。
[7] 其实,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仅仅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做出实质性贡献,也可以进一步明确西方哲学当今的出路和发展方向;当然,本文所做的工作,只是在这个方面进行的不成熟的探讨而已。不过即使如此,囿于篇幅,我们也不可能在这里对后者加以探讨,只能留待以后的机缘。
[8] 有必要指出的是,西方思想界几乎一直对“社会维度”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至少是研究者一方面对这种处于“意见”层次之上的领域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也惧怕自己因此而陷于“唯心主义”之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马克思正是由于对以往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和扬弃,所以并没有这样的担心。
[9] 所谓“终极关注”(ultimate concern),国内也有人翻译为“终极关怀”(这种译法其实并不确切,因为很容易和“临终关怀”混用),其实作为人的精神寄托,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都以不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只不过我们在这里囿于论题和篇幅,不可能加以比较详细的论述。
[10] “非法还原”(unlawful reduction)是我自己在进行元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杜撰的一个术语,意指研究者一厢情愿地对其论据和结论的有效性进行“无限还原式”的拓展,使之超出了其实际具有的限度的做法;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强调必须进行批判反思的哲学家对其预设前提的确定过程和研究结果的扩展过程,实际上都具有这种“非法还原”特征,并且因此而使其结论出现意想不到的各种偏差。
[1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6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2] 之所以说“非常粗略”,不仅是因为本文的篇幅所限,也是因为要想对此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论述,就必须涉及包括心、经济学、
政治学、
社会学、
法学、
伦理学、文
化学、学、中西方思想史等等诸多学科的具体。所以,即使在这里从实践哲学角度进行论述,这种论述也不得不是“非常粗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