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生产力的体系及其测度
2015-10-16 01:15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制度生产力的体系及其测度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制度生产力的体系及其
制度生产力的体系及其测度
2001-07-20
制度生产力,是制度规范、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而激发人们创造力正确发挥的能力。人类生产力本质上是人类创造力,制度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力发挥的原因,人类科技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只是人类创造力发挥的成果。
人们创造力的有效激发与利用,需要以一定的制度环境为条件条件。在某一历史阶段上,有的制度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有的制度却压抑甚至抹杀人的创造力;同一制度,在这一时期有利于人的创造力发挥,在另一时期却阻碍人的创造力发挥。例如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制度生产力是比较高的,后来逐渐减弱,甚至在某些方面是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度生产力大大进步。制度生产力的体系实质上就是促进人的创造力发挥、发展的动力、保障体系,具体包括:①对人的创造力发挥进行驱动导向的整协力;②激发人的创造力发挥的激励力;③保障人的创造力有效发挥或得以有效实现的规范力;④适应人自身发展要求的对人的创造力进行整体培育的开发力;⑤为人的创造力发挥、发展提供适宜、协调的环境条件的协同力;③为人的创造力的名长而不断提供扩大的自由发展空间的制度更新力。
1.制度的整协力
思想支配行动。人们的创造力首先是由人们思想的价值理念驱动的。所以,制度生产力首先表现为制度所蕴涵、体现的价值理念对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人们的创造行为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统称为制度的整协力。它通过人们对制度价值理念的认同、信从或响应的状况反映出来。制度整协力的静态指标可用信从率考察,它的动态指标则可用信从指数测度。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制度的价值理念既要具有恒定性,又要反映时代的变化特征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所以,对制度整协力的测度,既要考察静态指标――信从率,更要考察动态指标――信从指数,只有这样,才能从趋势上、本质上反映制度的整协力,这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尤其如此。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价值理念是制度的内在灵魂,制度是价值理念的外在体现形式。制度的价值理念是整合全体人民的意志、愿看、奋斗目标的旗帜,是人民创造力的潜意识的动力源泉。全体人民对一个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的信从或响应的比率愈高,所感召、焕发出来的创造力就愈大,表明该制度的整协力愈强。
一个制度要具有强大的整协力,首先,该制度所追求、奉行的价值理念,必须符合下面三性:
(1)具有普遍性。一个制度的价值理念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就必须一视同仁地代表社会不同信仰、不同思想、不同阶级、阶层或团体的所有公民的共同利益、意志与要求。这就要求制度以人的解放、发展为最高目的,既要立足于基本满足人的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又要为满足人的高层次的社会需要例如创业和各种创新活动等积极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总之,必须“代表尽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一个社会制度,也只有涵盖广阔,胸怀远大,才能激发全体人民的土气,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协力。
(2)具有先进性。一个制度要保持先进性,其价值理念必须是开放的、动态发展的: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时代特色,崇尚竞争,崇尚实践,崇尚探索,崇尚创新,崇尚发展,崇尚新知,反对墨守成规、停滞不前,鼓励公道的“出错误”,答应失误,包容失败,从而激励人民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人人蓬勃向上,个个积极进取。
(3)具有终极性或永恒性。一个制度要有强大的整协力,必须“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人类的终极关怀,能对不同团体、阶层、阶级的价值目标起总体导向作用,如制度应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公平”、“地位同等”、“互惠的正义”、“法治的***①”、“理性的自由②”等基本价值理念,既反映人们当前的利益、要求,又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能够得到不同阶层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响应,并且,反映价值理念的制度规则必须具有恒定性,能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才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进人心,从而形成崇尚法治、保障公平、发展自由、保护竞争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