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2)

2013-06-27 01:18
导读: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也深蕴在原始宗教中,体现出对神秘自然力的信仰与依赖。原始宗教是由巫术、图腾制度、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合理化的但又互相矛

“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也深蕴在原始宗教中,体现出对神秘自然力的信仰与依赖。原始宗教是由“巫术、图腾制度、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合理化的但又互相矛盾的神话所构成的一种不调合的混合物” [31](P39)。中国原始宗教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崇拜的因素。并且,中国存在着非常丰富的民间宗教,这些民间宗教在形式上往往表现各异,但是自然信仰和自然宗教都往往是这些宗教的共同内容或主题显示,颇有些泛神主义的性质。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孕育下,中国的宗教也总是包含着泛神主义,例如中国化的佛教。泛神主义的实质就在于认定诸神存在于自然之中,并在冥冥中支配着万物的生灭消长。近代泛神论的典型形态是斯宾诺沙主义,在斯宾诺沙的《伦理学》中,神被认为是唯一的实体,神就是自然本身,实体、自然和神是一体的。“斯宾诺沙所说的‘实体’,就是指统一的、无所不包的整体‘自然界’,他又把它称为‘神’。实体、自然、神只是一个东西的三个不同名称而已。”[32](P304)中国佛教便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泛神主义精神。我们知道,“真如”是佛教所认为的最高的永恒的精神实体,“真如缘起”思想主张“真如”是万物的本体、本原,世界上的一切都由它派生。生机勃勃的自然界都是法身的体现,法身遍一切境。禅师的修持便是以一颗“真心”去感悟世界,求得与自然的同一,而不以自然为对立面。自然是“一切具足”。回归自然,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王维的辋川诗中的景物描写中常通过原生的意象,达到这种禅趣。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33](P932) (辛夷坞)因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不会引起诗人的任何哀乐之情;因为不离幻相,所以他也看到了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关键在于,诗人在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中体悟出宇宙的无穷的神秘的生化力,看出无上妙谛:整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正是象辛夷花一样,在宇宙的神秘创造力的支配下,在刹那间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的。王维因花悟宇宙神秘之道,感到了“真如”的永恒存在。你听:“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34](P931)(鹿柴)空山不见人,却又“闻人语响”,好不神秘。“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岗无处所。”[35](P931)(木兰柴)境界光明朗照,山岚流动,彩翠明灭;秋山余照如此神圣、美好,这夕照余辉不正启迪着大自然的神秘而又伟大的创造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王维诗中如此深邃玄冥的境界,正是诗人对自然美的体验融入了空幻寂灭的禅境的结果。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36](P76)对纷繁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本性,把握到了生命。宇宙中,无论是人是物,是一花一草,一鸟一石,还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时时处在生灭无常、变动不居中。无常便是事物的本质,刹那便是世界的永恒。王维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等审美意象都是诗人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与禅家境界的契合。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时间无限、空间无穷,一切都在对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的神秘体验中融合为一了,而诗人于其中所领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是一种宇宙生命的真谛。“天人合一”所蕴含的自然神秘性总是借诗境、禅境被凸显出来。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是人的一种本真状态,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本是整个人类的内在要求,而非中国人的独特爱好。因此,中西差异不在天人是否应该合一,而在天人如何合一,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具体途径。在这具体途径上,中国人着意寻求在空灵虚静的心境中,通过交感,通过艺术之中介,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衰的传统。这同样也鲜明地呈现在生态美学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虚静与交感
生态审美并不止于对象形象的观照与玩味。要达到这种审美就必须澄怀味象,以虚静的心境去直击、体悟整个自然。 同时王德胜也认为:“当然,要完成这种审美生态观的价值构建意图,人首先必须培养自己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外部存在形式的亲和力,养成一种对于生命整体的直觉与敏感。”[37]而只有心境虚静,才有这种可贵的直觉和敏感。“虚静”作为一种超功利的心态,最早由老子提出,即“致虚极,守静笃”,并且用生命的归宿或原本状态来比喻“静”: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38](P50)(十六章) “虚静”同样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看来,这是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的本体——“道”是静的,且是永恒的。而大千世界的纷繁变化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老庄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虚静”则是道的根本属性。因此作为主体的人,也必须具备“虚静”的心态,扫清通往大“道”的一切障碍。在此基础上,去领悟“道”的“虚静”境界,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从而“以天合天”[39](P135) (达生) 。道家主张通过“修心”来实现天人合一,修心的主要方法是“心斋”、“坐忘”。庄子说:“虚则静,静则动。” (《天道》)[40](P127)认识到动静相互为用,才能生发万物,而“静”是根本。人感物而动的各种欲望(包括征服欲)都要加以限制而使之平静,根除情欲与智障,涤荡心灵,使灵府自明,光亮朗照,从而实现与道冥合,与物同体,进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境界。道家如此,儒家也认为实现“天人合一”是一个自我不断超越的过程。儒家则主张通过“修身”来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修身的方法是“克己”、“寡欲”,克制感性欲望和一己之私心,超越欲望之限,返回到形而上的道德本体境界。总之,无论是儒家的“克己”、“寡欲”,还是道家所说的“心斋”、“坐忘”,或是魏晋后经儒、道、玄所过滤了的佛教的“参禅”、“入定”,都是一种“静”的心态,一种精神境界,都是要求主体虚廓其心,摆脱名利的羁绊,以获得精神的自由;从而体悟大道真如,实现与天冥合,直到天人合流的审美状态。心境空灵虚静,想象力才能无边无际地铺张开来,上天入地,纵横驰骋,才能在创造中容纳万境,映照古今,对宇宙万物进行审美的、整体的观照。正是“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虚静中充满内在生命意识,充满天人合一的喜悦。可以说,艺术审美中的“虚静”,是对于宇宙人生的静观默察,是由外宇宙通向内宇宙的一种精神体验,是一种恬然自然的审美情趣。“虚静说” 是所谓“神与物游”、“物以貌求,心以理应”[41](P296),显然突出了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无论是有我之境或无我之境,都是主体精神表现出来的审美心态;其次突出了主体的情的作用,强调“情以物迁”和情景交融。这与生态美学对自然的直觉与敏感相通:对自然的直觉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只有人的能动作用,才能达至生态和谐;而对自然界的敏感则强调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与热爱,突出情感参与性。
上一篇:南太平洋岛国研究现状、原因及意义 下一篇: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