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7)

2013-06-27 01:18
导读:只有当人把自然万物当作自己的审美对象时,人才会与之亲近、融洽,人与自然万物才会一气流通,融为一体,毫无间隔,无任何的对立冲突。这体现的就

只有当人把自然万物当作自己的审美对象时,人才会与之亲近、融洽,人与自然万物才会“一气流通”,融为一体,毫无间隔,无任何的对立冲突。这体现的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当人与自然万物产生审美关系时,自然万物就会鲜活起来,展现出勃勃生机。“与花同寂”的例子最能道出这一境况。当人没有看到花时,此花与人心同归于寂;当人观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是因为花和人的情感发生交感。在这种审美和谐中,花与情感合而为一种意象。这种意象的“花”已不是那深山中的花,它拥有了自然界的“花”所没有的性质。由于意象的生成,主客体的区别已消融了,不可再分出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来,意即象,象即意,情即景,景即情,正如王夫之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情中景,景中情。”[79](P824)
    这里所讨论和关注的显然不是花所存在的那个实体世界,而是与主体活动相关的审美和谐的世界。只有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构成既同生同灭,又互相决定、互相倚重、互为表里的和谐关系时,世界万物才由于人的存在被照亮,从而构成一个美的和谐的世界。对象作为实在物,它与主体是分离的,“和”就是要使它与之融一,成为审美意象。审美活动超越了对象的实在性,从而在“天人合一”中实现了主客体的审美和谐。在审美和谐中所构建的意象世界虽然不是实在世界,但却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或者说它是人生境界的真实显露。新时代的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和功利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审美和谐的世界。正如王夫之所说:“天地之际,新故之道,荣落之观,流止之几,欣厌之色,形于吾身以外者,此也;生于吾身之内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际,几与为通,而浡然兴矣。”[80](P383-384)(诗广传•豳风)相值相取,浡然而兴,物与我悄然神通,我的心胸豁然洞开。在审美和谐中,整个生命迎会那沛然于天地之间的大化流行,进入了快然无以言说的人生境界。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人生内在价值的建构
生态美学寻求人在心灵与对象的融合中,获得对于对象世界更深远、更广泛的生态体验,从而为人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审美生态观所追求的,正是实现这种人与世界的相互和谐。在这样的感受中,人获得了一种与对象生命交流的情感满足;在这样的体悟中,人深潜入世界与生命的最深层,在人与世界的统一中获取生命的升华。在这种审美生态观中,人是世界中的生命,世界则是人的生命世界。生命的价值无待于向外追求,而就在人的感受与体验过程之中。人类曾以“创造”的名义对“对象化”世界实行了“属人”的改造。但生态美学首先就是反思并揭示在生态过程中这种创造的负面性,重新确立人与世界关系和人的理想生存状态,进而把人引入一个“内向”的价值建构过程。这里的“内向”主要是指生命活动指向不是朝外扩张的,而是内在充盈的,是一种人的生命与自然生命的交流与化合。
与此相同,“天人合一”追求的也是一种内在价值的建构。中国哲学家都认为天是无心的,只有人才有心。但人心却源于天心,或说人心就是天心,天地虽无心,却以人心为其心,程颢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81](P460)这实际上是说,人的德性或人性由自然界的“生生之德”赋予的。这里并没有否定人的主体性,因为人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改造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如何完成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宋明理学家“为天地立心”,绝不是“为自然立法”,而是完成自然界赋予的使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如果以立法者自居,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的生存意义的丧失,精神家园的失落。宋明理学家所崇尚的“天人合一”深蕴天、地、人一体的内涵。追求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这实际上隐含着对人类精神归宿的终极关怀。可以说,宋明理学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不仅关注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而更注重人类存在本身的内在价值。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儒家哲学中,这种内在价值和终极关怀就是“仁”。宋明理学家给“仁”以独特的内涵,冯友兰说:“但是在程颢和其他新儒家看来,‘生’的真正意义是‘生命’。他们认为万物都有对‘生命’的倾向,就是这种倾向也构成了天地的‘仁’。”[82](241)“仁”是人的最高德性,是从天地“生生之德”或天地万物之心而来。“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为仁之首义,这里的“生”指的是生命创造之伟大。“仁”也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与热爱,仁者不仅要爱人类,而且要爱万物。儒家特别是宋明儒家都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有一种普遍的宇宙情怀。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83](22章)只有“成物”,才能“修己”;只有对自然界万物的深切关怀,才能成为一个有“仁”性的人,达至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因此,“仁”关系到儒家思想的深层意蕴,关系到人格修养问题,关系到人生境界的问题。宋明理学家,认为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而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具体途径可以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悟和思辨,也可以是审美和艺术活动,但要达到审美和人生最高境界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自身修养,养浩然之气。
    朱熹认为:“事事都行得尽,充满而积实,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 (《孟子•尽心下注》) [84](P311)个体通过自我的努力,去力行本身所已经有的善性,使善性充满和积实于人的形体之中,这样人便具有高尚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人的自然形体由此而增光生辉。这种精神品质与道德情操之美,虽内在于形体之中,毋需依赖于外在的表露,但亦可以通过外发,与事业和德业结合起来,“和顺积于中,英华发于外。”[85](P1313) (孟子•尽心下注)和顺的美积淀于形体之中,扩而充之,便可畅流于四肢和外在世界。这样个体内在的善就不是不可感知的,而是与外在的感性美融合在一起了。只要主体道德修养充满而积实,便自然而然地进入自由的美的境界。
上一篇:南太平洋岛国研究现状、原因及意义 下一篇: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点